第70章 秦简公推行新政

金戈玄秦 楠枫秦生 2858 字 17天前

四、粮食储备的体系化建设

简公继位后的首要工程,是在雍城与边境据点修建标准化粮仓。这些用双纹术加固的建筑,外墙刻着秦地的血络符(防潮)、戎狄的煞灵纹(防鼠)、楚地的清灵术(防霉),内部的 "九宫储粮阵" 能让混元麦的保鲜期延长至三年,解决了以往粮食储存的最大难题。

"君上,雍城的中央粮仓已储备足够半年消耗的粮食。" 负责粮食管理的芈田(楚地农师)展开统计帛书,上面的朱砂数字令人振奋,"边境的十二座卫星粮仓也各有三个月储备,就算魏人切断运输线,我们也能支撑到下一季收成。"

储备体系的创新在于 "灵脉监测"。简公命人在每个粮仓的粮堆中,埋藏用灵脉珠残片制作的 "测灵晶",这种晶体能感应粮食的灵气变化,一旦出现霉变或虫害,就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信号(红光示警霉变,黑光示警虫害),管理人员可及时处理。

为防止旧贵族挪用储备粮,简公设立 "粮监会",由三族代表共同组成:秦地的嬴勇负责核查数量,戎狄的阿蛮监督质量,楚地的芈平则用清灵术检测是否有灵气污染。这种相互制衡的机制,让嬴廪等旧贵族难以像过去那样中饱私囊。

"上周在河西粮仓,发现三批被替换的陈粮。" 嬴勇在朝堂上汇报,血络符的赤色光纹映着查获的劣质麦,"粮监会已按新规处置,相关官吏被贬为仓夫,亲自参与粮食晾晒,这是他们的悔过书。"

五、修士后勤的全面升级

新政的核心成果,体现在对修士后勤的彻底革新。简公下令将灵匠坊制作的新型装备、双纹田产出的优质粮食、灵脉井的纯净水源,优先供应边境修士,从根本上解决了灵公时期的后勤困境。

"这种 ' 双纹甲 ' 比之前的轻便三成,防御却提升五成。" 嬴禾在修士院的演武场演示新装备,甲片上的血络符与煞灵纹在受到攻击时同时亮起,魏章的破甲剑砍在上面,只留下一道浅浅的白痕,"灵匠坊用混元麦秸秆混合煞灵晶锻造的甲片,能同时防御物理攻击与灵脉毒液。"

修士的口粮也得到质的提升。简公规定,前线修士每日的配给必须包含 "灵脉三餐":清晨的混元麦粥(清灵术净化)、正午的灵脉兽肉干(煞灵纹防腐)、夜晚的清灵草汤(血络符增味)—— 这种搭配不仅能果腹,更能缓慢滋养修士的血窍,提升术法续航能力。

最受修士欢迎的是新型 "灵脉囊"。灵匠坊在简公的指导下,用楚地的清灵丝、秦地的血络线、戎狄的狼筋编织而成,内部的储物空间用奇门遁甲 "开门" 符加固,灵脉能量的保存时间比旧囊延长三倍,在断脉谷的伏击战中,再也没出现过能量中途失效的情况。

"君上,修士院的训练效率提升了。" 嬴拓的独臂拍着简公的肩膀,血爆锤的灵纹与定脉珠的青光产生共鸣,"有了充足的后勤保障,弟子们能专注于术法修炼,新毕业的修士中,双纹术的掌握率比去年提高了两成。"

六、边境屯田的军民融合

简公在河西边境推行的 "屯田制",将军事防御与农耕生产完美结合。他下令在黑风渊、灵脉溪等冲突高发地,修建 "军农堡"—— 这些兼具堡垒与农庄功能的建筑,平时由修士带领百姓耕种双纹田,战时则成为防御魏人的据点,堡内的粮仓、灵脉井、武器库一应俱全。

"这座 ' 嬴戎堡 ' 住了三百户秦人与戎狄百姓。" 阿蛮(此时已升任边境屯田都尉)的煞灵纹在堡墙的地图上划出防御范围,青黑色光带将周围的双纹田全部纳入保护,"白天一起种地,晚上轮流巡逻,魏人上个月来偷袭,被我们的军民联防打退,还缴获了五副铜甲。"

屯田制的创新在于 "军功农爵"。百姓在屯田过程中立下的功劳(如改良粮种、击退小股敌人、保护灵脉井),可按军功标准授予爵位,享受相应的灵脉资源配额。河西老农王二柱的儿子就因发明 "灵脉稻草人"(能吓退妖兽),被授予 "公士" 爵位,全家搬进堡内的优质住房。

魏人对屯田制的反应复杂。吴起的斥候在侦察后,向魏国君主汇报:"秦国的边境不再是单纯的军队,而是军民一体的堡垒群,打退他们的军队容易,肃清这些扎根的百姓难。" 魏章的锐士曾试图烧毁双纹田,却被军民联防的 "火墙阵"(血络符与清灵术结合)阻挡,反而损失了十名修士。

"这才是最稳固的防线。" 简公在视察嬴戎堡时,望着田地里劳作的秦人与戎狄百姓,定脉珠的青光洒在他们身上,"灵脉不仅存在于山川,更在人心之中,军民同心,比任何术法防御都坚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七、旧贵族的抵制与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