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走到一块灵田边,看着饱满的灵谷穗,伸手轻轻触碰,谷穗上的灵气顺着指尖传来,温润而充沛。旁边的农夫以为他是外地来的商人,热情地打招呼:“客人是来收灵谷的?咱这谷好,都是沾了秦法的光,灵脉归公,谁也别想独占,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秦法严不严?”嬴政故意问道。农夫愣了一下,随即笑道:“严!咋不严?去年隔壁村王二偷了邻居半袋灵谷,被连坐罚了灵田,现在谁还敢乱伸手?但严有严的好,夜不闭户,买卖公平,咱庄稼人图的就是这个安稳。”他指着远处的镇灵塔,“你看那塔,镇着灵脉,也镇着人心,谁也不敢乱来了。”
李斯在一旁记录着农夫的话,嬴政则默默点头。他看到田埂边立着的“灵田公示牌”,上面写着每户的灵田面积、灵脉等级、产量记录,甚至还有“邻里互评”的结果,字迹工整,一目了然。这种公开透明,正是秦法“定分止争”的体现。
茶馆闲谈听心声
正午时分,嬴政一行人走进灵田区附近的“聚贤茶馆”歇脚。茶馆不大,却坐满了客人,三教九流汇聚,谈话内容也五花八门,从灵田收成到修士进阶,从镇灵塔奇闻到秦法新规,无所不包。他们找了个角落的桌子坐下,点了几壶茶水,静静听着周围的谈话。
邻桌坐着两名修士,看打扮是军中锐士,正在讨论军功进阶。一名锐士兴奋地说:“这次陇西平叛,我斩了三名叛修,军功够了,下个月就能晋爵,灵田也能升一级,这都多亏了‘军功丹道’!”另一名则感慨:“还是秦法好,凭本事吃饭,不像以前,没背景的修士再厉害也没用。我老家弟弟在启灵院,说那里不问出身,只看资质,这才是正道。”
靠窗的桌子坐着几个商人,正谈论《市易法》的好处。“以前进货最怕遇到假货,现在有‘溯源符’,一查就知真假,省心多了。”“官府还管价格,不让人囤积居奇,咱们小商人也能活下去了。”其中一人压低声音:“听说最近有儒生讲‘秦法不仁’,我看是吃饱了撑的,以前没秦法时,灵材价格一天三变,哪有现在安稳?”
最热闹的是中间的大桌,围坐着十几个农夫和小吏,正争论“秦法严与宽”的话题。一名老吏说:“秦法是严,连坐、废修,看着吓人,但你们想想,以前贵族子弟强占灵田,谁管?现在试试?灵脉署第二天就上门,管你是谁!”一名农夫附和:“我儿子去年在启灵院与人打架,按律罚了劳役,我当时也骂秦法严,但后来他再也不敢冲动了,现在在法道学院学得好好的,这严是教他懂规矩。”
争论到最后,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者总结道:“法这东西,就跟田里的渠一样,不修不行,太松了水乱跑,太紧了水不通。秦法现在这松紧就正好,偷个灵果都受罚,让坏人不敢动;但好好干活、守规矩的,灵田增产、修士进阶,好处也实实在在。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就是好法!”
这番话引来满座喝彩,嬴政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眼中的欣慰更浓了。他对李斯轻声道:“老者说得好,法如渠水,松紧正好。百姓不在乎法有多深的道理,只在乎是否能带来安稳与好处。”
启灵院外看新风
午后,马车驶向咸阳启灵院。这里是秦国培养寒门修士的摇篮,镇灵塔建成后,灵气浓度提升,生徒数量比去年翻了一倍。远远望去,启灵院的院墙爬满了灵藤,门口的石碑上刻着“有教无类,以法育人”八个大字,这是嬴政亲笔题写的院训。
此时正值课间,生徒们在院中嬉戏打闹,有的在练习基础法诀,有的在讨论课业,还有的围着老师请教问题,一片朝气蓬勃的景象。嬴政等人站在院墙外观察,看到一名衣着朴素的少年正在演示“清心符”,符纸金光闪烁,引来同伴的喝彩。打听后才知,少年是灵田农夫的儿子,因灵根资质好被启灵院录取,如今已是生徒中的佼佼者。
“这孩子不容易,家里穷,以前连像样的法器都没有,全靠秦法‘启灵院免费入学’的政策才有机会修法。”门口的老门房见他们好奇,主动介绍道,“现在院里像他这样的贫家子弟占了一半,都很刻苦,知道这机会来之不易。”
正说着,几名生徒拿着刚领到的“月例丹”走出来,丹药虽不名贵,却能满足基础修炼需求。“这丹药是灵脉署按生徒等级发的,不偏不倚,全看成绩。”一名生徒骄傲地说,“老师说,只要好好学,将来进法道学院、入秦军,都凭本事,不用看背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启灵院的公示栏上,贴着最新的“生徒奖惩榜”:谁因精进受奖,谁因违纪受罚,谁获得了灵田奖励,一目了然。旁边还贴着“秦法修士守则”,详细规定了修士不得私斗、不得滥用术法、不得勾结外道等条款,每条都附有案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