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子婴素车降轵道

金戈玄秦 楠枫秦生 3605 字 17天前

刘邦回过神来,连忙扶起子婴:“秦王放心,我刘邦定会善待百姓,保全宗室。”他将玉玺郑重地收好,对身边的将领下令:“护送秦王和宗室返回咸阳,妥善安置。”

进城接管:咸阳的新秩序

刘邦率领义军,在百姓的注视下进入咸阳城。与想象中的烧杀抢掠不同,义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士兵们没有进入百姓家中,没有抢夺财物,只是沿着街道列队前行,维持秩序。

百姓们从门缝中、窗户后偷偷观察,看到义军的纪律,心中的不安渐渐消散。一些胆大的百姓甚至打开门,端出茶水和食物,慰问义军将士。刘邦见状,心中十分欣慰,对百姓们说道:“乡亲们放心,我们义军是为百姓打天下的,绝不会扰民。”

进入咸阳城后,刘邦没有立刻前往皇宫,而是先来到秦廷的府库。他下令:“封存府库,不得擅动其中财物。”张良在一旁补充道:“沛公英明。这些财物是天下百姓的血汗,当用于安抚百姓,奖赏将士,不可私用。”

随后,刘邦又下令关闭宫室,不准士兵进入。“宫中美女、珍宝无数,容易让人沉迷享乐。”刘邦对将领们说道,“我们起义是为了推翻暴秦,不是为了贪图享乐。等天下安定后,再做处置。”

这些举措赢得了咸阳百姓的好感。“刘邦沛公真是仁德之主!”“看来我们有好日子过了。”百姓们纷纷称赞,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子婴和宗室被妥善安置在一处宫殿中,虽然失去了权力,但衣食无忧,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子婴看着窗外义军巡逻的身影,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看着新的时代到来。

刘邦在咸阳城站稳脚跟后,开始处理政务。他召集了咸阳城内的父老乡亲、地方官吏和士绅,商议治理咸阳的事宜。“如今暴秦已灭,咸阳需要新的秩序。”刘邦说道,“我初来乍到,对咸阳的情况不甚了解,还望各位乡亲、各位大人多多指教。”

父老乡亲们见刘邦平易近人,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诉求。“沛公,秦法严苛,百姓苦不堪言,希望沛公能废除苛法。”“沛公,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希望沛公能安抚流民,恢复生产。”“沛公,地方官吏多有贪污腐败,希望沛公能整顿吏治。”

刘邦认真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对张良和郦食其说道:“百姓的诉求很明确,废除苛法,安抚流民,整顿吏治。我们当务之急,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张良说道:“沛公所言极是。当务之急是制定新的法令,稳定人心。”

约法三章:稳定民心的基石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决定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以稳定民心。他在咸阳城的广场上召集了百姓,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百姓们闻言,欢呼雀跃。“太好了!终于不用再受秦法的折磨了!”“沛公仁德,我们拥护沛公!”欢呼声此起彼伏,久久不息。约法三章简单明了,却直击秦法严苛的要害,让百姓们看到了希望。

小主,

为了确保约法三章的实施,刘邦下令:“各县的官吏照常办公,但必须严格遵守约法三章,不得再施行秦法苛政。如有违反,严惩不贷!”官吏们纷纷表示遵命,不敢有丝毫懈怠。

约法三章的推行,迅速稳定了咸阳的局势。百姓们恢复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市场重新开放,街道上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义军与百姓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十分融洽,义军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支持。

刘邦看着咸阳城的变化,心中十分欣慰。他知道,赢得民心是成就大业的关键。“张良先生,郦食其先生,约法三章虽然简单,但效果显着。”刘邦说道,“但长远来看,还需要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

张良说道:“沛公所言极是。秦法虽然严苛,但其中也有不少合理之处。我们可以借鉴秦法的合理部分,结合约法三章,制定一套新的法律制度。”郦食其补充道:“秦廷的‘法藏阁’中收藏了大量的法律典籍,包括《秦法》竹简和《商君法篆》真本,我们可以派人查封,从中汲取经验。”

刘邦点头同意:“好!就派萧何负责此事。萧何在沛县时就擅长管理户籍和法律事务,由他负责查封法藏阁最合适。”

萧何收法:为新朝奠基

萧何接到命令后,立刻率领一支精干的队伍前往秦廷的法藏阁。法藏阁位于咸阳宫的西侧,是收藏秦廷法律典籍和档案的地方,由专门的官吏和炼气士看守。

法藏阁的看守官吏见义军到来,知道秦朝已亡,没有抵抗,乖乖打开了大门。萧何走进法藏阁,只见里面书架林立,摆满了竹简和帛书。空气中弥漫着竹简的清香和岁月的气息。

“诸位,我们的任务是将这些法律典籍悉数装车,运回军营。”萧何对随从说道,“要小心搬运,不得损坏。这些典籍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对我们制定新的法律制度至关重要。”

随从们小心翼翼地开始搬运竹简。竹简数量庞大,内容繁多,包括秦法的各种条文、案例、注释,以及历代法家的着作。萧何亲自指挥,对一些重要的典籍格外关注。

当搬运到《商君法篆》真本时,异变发生了。这本由商鞅亲手撰写的法律典籍,用特殊的竹简制成,上面刻有复杂的符文。当随从的手触碰到竹简时,竹简突然发出一声低沉的龙吟,光芒四射。

萧何被这异象惊呆了,连忙上前查看。只见《商君法篆》真本散发着淡淡的金光,竹简上的符文仿佛活了过来,流转不息。“这是……蕴含着法家气运的龙吟!”萧何喃喃自语,他知道,这本真本不简单,蕴含着强大的力量。

萧何不敢怠慢,亲自将《商君法篆》真本收好,小心翼翼地装车。“这本典籍极为重要,要妥善保管,不得有任何损坏。”萧何对负责搬运的随从叮嘱道。

经过数日的努力,法藏阁中的《秦法》竹简和其他法律典籍被悉数装车,足足装了数十辆车。萧何看着这些满载典籍的车辆,心中充满了喜悦。“有了这些典籍,我们就能借鉴秦法的经验教训,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为新朝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