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的笔尖在考卷上游走,墨迹如活物般,在纸面铺陈开来。他没有刻意雕琢词藻,下笔即是胸中丘壑,字字句句皆是真情实感与所思所悟。
他从金陵城的繁华与城西的贫瘠写起,写城门兵丁的傲慢,写文德街学子的空谈,更写白杨村的凋敝和青龙山的匪患。那些在他脑海中盘旋的景象,此刻尽数化为笔下的墨痕。他指出,金陵之弊,在于上层之浮华,在于对民间疾苦的漠视,在于“规矩”之森严,已然将城内城外分割成两个世界。
笔走龙蛇间,文宫星海内的文气随之奔涌而出,不再是温润的涓涓细流,而是化作一股磅礴的力量,灌注笔端。考棚内,一股无形的暖意开始弥漫,驱散了清晨的寒意。
他将“格物致知”的理念融入其中,提出治国安邦之道,并非只在纸上谈兵,更需躬身实践。他写到,要深入民间,体察百姓疾苦;要革除旧弊,破除那些阻碍发展的“规矩”;要重视“器物之用”,兴水利,改农桑,发展生产,而非一味空谈。
笔势渐疾,文气愈盛。考棚外的学子们,只觉得一阵阵清风拂过,精神为之一振,思绪也变得清晰。一些人下意识地抬头,却只看到贡院高大的屋檐,并无异样。
然而,在林凡的考棚内,异象已然显现。他笔下的墨迹,不再是平面的文字,竟隐隐有光华流转。那股文气,在考棚上方缓缓凝聚,形成一道浅金色的光幕。光幕中,隐约可见农夫荷锄耕作的场景,有水车吱呀作响,引水灌溉,甚至有铁匠铺里火星四溅,打制农具的画面。这些景象,如海市蜃楼般,不断变幻,又渐渐融入策论之中。
这并非寻常文章所能引发的异象,而是文气凝练到极致,与天地共鸣的显化。
林凡笔锋一转,写到:治国安邦,当以民为本,以实为先。革故鼎新,方能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他将所有见闻、所有思索、所有胸中抱负,尽数倾泻在这篇策论之上。
当他写下最后一个字,笔尖离开纸面时,考棚上方的光幕瞬间消散,化作一道金光,没入他体内。文宫星海随之轰鸣,文气再度升华,一股磅礴的力量在他体内流淌。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舒畅,仿佛完成了某种使命。
他将考卷平整地放在桌上,深吸一口气,心头一片澄澈。
很快,收卷的考官走到林凡的考棚。那考官接过考卷,目光扫过上面的字迹,起初并未在意。然而,当他看到策论开篇的几句话时,眉峰微挑。再往下看,他脸上的表情逐渐凝固,原先的漫不经心被一种难以置信的惊愕取代。他甚至忘了收下一份考卷,只是捧着林凡的策论,快步走向阅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