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此去龙潭虎穴,身后万家灯火!

车轮碾过官道,发出单调而持续的辘辘声。

马车算不上奢华,但内里宽敞,足以让林凡伸展手脚。老张坐在车辕上,嘴里哼着不知名的小调,偶尔甩一下鞭花,清脆的响声在旷野里传出很远。

自离开那座客栈,他们已行了半日。

金陵城的轮廓早已消失在南方地平线的尽头,取而代之的,是北方愈发苍茫萧瑟的景致。

林凡靠在车厢壁上,闭着双目。

他没有看书,也没有推演那张已经深深刻入脑海的京城沙盘。

他的心神,正随着马车的颠簸,逆着时光,回溯而去。

思绪的第一站,是青阳县。

那个小小的县城,是他一切开始的地方。他记得县试考场上,那些士子们或轻蔑或嫉妒的眼神。也记得自己以“格物致知”之法,勘破墨锭之谜,写下那篇令陈望夫子拍案叫绝的策论时,心中的那份畅快。

那时,他的名字第一次走出县城,在小小的府城内,激起了一圈涟漪。

府试,他再进一步,于万千考生中脱颖而出,夺得榜首。

可那时的他,更像一个执拗的少年,急于向世人证明,自己的“道”并非歪理邪说。

真正的蜕变,始于金陵。

那座六朝古都,文气之盛,远非青阳可比。

乡试的考场,如同一座巨大的熔炉。

他能清晰地回忆起第一场策论,当他写下关于《论金陵城之弊,兼谈治国安邦之道》的策论观点时,引动文气共鸣,笔下生辉的景象。

他记得第二场诗赋,面对题为:《登金陵城楼,望秋色,抒胸臆》时,以民生为念,引发了文气化形为丰收景象,百姓安居乐业之景,令人动容。

更记得最后一场,面对王家子弟的文胆冲击,他又是如何凭借坚凝的意志,以及对“经世致用”之道的绝对自信,稳住了自己的文宫,完成了那篇奠定胜局的皇皇大文。

金陵解元。

当唱名官高声喊出这四个字时,金陵城为之震动。

籍籍无名的青阳小子,一跃成为江南文坛最耀眼的新星。

那一刻,汇聚在他身上的,不仅仅是荣耀,更有金陵城中,那无数因新政而受益的百姓,所凝聚而成的浩瀚意念。

那股力量,温暖而磅礴,让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学问,原来可以与这片土地上最广大的人群,产生如此深刻的联结。

那份荣光,是他亲手一步一步,从质疑与挑战中,挣来的。

马车忽然猛地一颠,将林凡从回忆中拽了出来。

他睁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