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条路,我并非踽踽独行。
林凡的眼神柔和了下来。
“你们的心意,我领了。”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问道:“你们可知,何为‘格物’?”
四人一愣,周子谦下意识地回答:“《大学》有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我问的,不是经义。”林凡打断了他。
他指着院中的那口井,缓缓道:“井水浑浊,人饮之易病。以砂石木炭滤之,则水清。探究其理,便是‘格物’。”
他又指着天上的月亮。
“月有阴晴圆缺,潮有涨落起伏。探究其间的关联,亦是‘格物’。”
“圣人之道,并非只在故纸堆中。它在天地万物之间,在一饮一啄之内。”
“郑公他们,将‘道’束之高阁,奉为神明,不容凡人触碰。而我之道,是让这‘道’,回归人间。”
林凡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道道惊雷,在四个年轻学子的脑海中炸响。
格物……
原来“格物”还可以这样解释!
将圣人大道,与这天地万物,与这民生日常,联系在一起!
这……这简直是闻所未闻,却又让人感觉豁然开朗!
四人呆立当场,眼中原有的崇拜,迅速蜕变成了狂热的信服。
他们仿佛看到了一扇全新的,通往圣贤大道的大门,正在缓缓打开。
林凡看着他们震撼的模样,没有再多说。
思想的种子,已经种下。
他转身,重新望向国子监的方向,那里在夜色中像一头匍匐的巨兽。
“回去吧。”他轻声道,“三日之后,来听我论道。”
周子谦四人如梦初醒,对着林凡深深一揖,眼中的光芒,前所未有的明亮。
“先生,我等,明白了!”
他们再次笨拙地翻墙而出,消失在夜色中。
小院重归寂静。
林凡负手而立,感受着体内那股因清流相助、学子归心而变得更加厚重、更加昂扬的民心文气。
他知道,这京城之中,像那封信的主人,像周子谦这样的,绝非少数。
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
他们是深埋在土里,等待春雷的种子。
而三日后的那场论道,便是他为这个时代,唤来的第一声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