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走出书斋,深入市井。
倾听百姓的呼声,记录民间的疾苦。
这些年轻的面孔,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他们渴望改变,渴望为这个腐朽的时代,注入新的活力。
稷下学宫的文人,也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墨家传人公输墨,对林凡“以工代赈”的设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认为,这与墨家“兼爱非攻,利民兴天下”的理念,不谋而合。
法家后人韩励,则对林凡“清吏治”的构想,赞叹不已。
他认为,这正是法家“明法度,强国家”的精髓所在。
甚至,连大乾国子监祭酒王守一,这位素来稳重的老者。
也曾数次,在国子监的课堂上,提及林凡的文道。
他虽然没有直接表态支持。
但他的言语间,却充满了对林凡思想的肯定。
“林凡会元之言,发人深省。”
“文道之本,在于为民。不在于雕章琢句。”
“诸位学子,当深思之。”
王守一的话,无疑为林凡的文道,增添了官方的背书。
京城文坛,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活跃景象。
思想的碰撞与观念的冲击,每天都在发生。
有人激昂陈词,有人据理力争。
有人固守旧制,有人拥抱新生。
林凡的文道,如同洪流。
冲击着传统八股文风的堤坝。
清流官员们,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
顾玄清在朝堂上,言辞更加慷慨激昂。
他不再仅仅是弹劾世家官员。
而是开始引述林凡的理念,阐述治国方略。
他将林凡的“均田地,清吏治,睦边邻”等主张,融入自己的奏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