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反击策略初制定

灰鼠是个中间人,帮过我们几次。但他贪钱,怕死,容易动摇。一旦敌人发现他泄密,他活不了,整个情报链也会断。我们必须独立,不能依赖外人。

李悦突然抬头:“我有个想法。他们通过市政单位渗透,那我们可以反过来查这些单位的外包合同。比如清淤作业给了哪家公司?电力维护有没有临时加人?这些信息是公开的,只要比对,就能找出问题承包商。”

“好。”我点头,“你去查过去三个月所有相关项目的中标名单,重点看有没有新注册的皮包公司,或者股东在黑名单上的。”

她快速记下,手指又摸了摸鼠标滚轮。

赵勇又问:“如果他们在据点周围设了哨呢?我们的人还没靠近就被发现了怎么办?”

我想了几秒。

这个问题我一直没解决。敌人太小心,不可能不做预警。他们能在西郊大楼藏这么久,肯定有办法察觉外面的情况。

“目前没发现远程监控。”李悦说,“热感扫描没看到天线或摄像头,周围也没有无线信号异常。”

“但不能排除人工哨岗。”我说,“那条小巷偏僻,适合蹲人。可能就在对面居民楼的窗口,或者地下管道井里藏着。”

赵勇皱眉:“那怎么查?总不能挨家挨户搜。”

“不用。”我说,“用无人机。”

我打开战术平板,调出地图。屏幕上是一片老小区,楼挨得很近,电线很多。大楼周围五百米全是九十年代的老楼,墙体旧,阳台乱,适合低空飞行。

“明天凌晨四点,天还没亮的时候,派小型无人机贴着屋顶飞一圈,带热成像镜头,重点扫对面几栋楼的阳台和通风口。如果有人长时间不动,体温又和环境不一样,就很可能是暗哨。”

李悦点头:“我可以设定自动路线,避开主干道监控,让它沿着排水管和广告牌走,高度控制在八米以内,红外探测也不会报警。”

“记住,只侦查,不靠近。”我强调,“一旦被发现,计划就完了。”

赵勇把本子收好:“那我先去准备伪装设备,再去趟修车铺,问问老板最近有没有看到可疑人在巷子里逗留。”

“别提清淤车。”我提醒,“就说你是市容办的,查乱倒垃圾的事,让他配合提供监控。”

他点头,开门走了。门关上后,屋里好像冷了几度。

只剩我和李悦。

她还在操作电脑,屏幕上的绿色字符一直在滚。我回到白板前,再看那张关系图。四条线连着中心,像一张网。但我们只知道边缘,核心还在暗处。

我想起几天前的一幕:凌晨一点十七分,一辆无牌照货车开进巷子,停了十二分钟就走了。全程没开车灯,司机戴帽子低头,脸看不清。同一时间,附近三个路口的交通摄像头都断了0.6秒——不可能是巧合。

还有快递员吴明。他连续三天凌晨两点出现在同一家便利店,每次都买能量棒、牛肉干、速溶咖啡,用现金付款。这种规律太奇怪。普通人不会半夜专程买这些,除非他是替别人买的。那个人,很可能就在西郊大楼里。

更奇怪的是,每次吴明进店,门外总会有一辆黑色电动车短暂停留,骑手戴全盔,不露脸。停留不超过九十秒,刚好够交接东西。

“你觉得他们下一步会做什么?”李悦突然问,声音很轻。

我转头看她,她眼里有疲惫,也有担心。

“不知道。”我说,“但他们一定在等时机。信号每天准时发,说明有任务周期。补给稳定,说明人够。这些人不是来重建组织的,他们是来执行计划的。”

她停下打字:“什么计划?”

“不清楚。”我看窗外,“但肯定不小。否则不会花这么多心思布防。”

她沉默了一会儿:“那你什么时候上报指挥部?”

我顿了顿。

我也问过自己很多次。

按规矩,这种涉及公共安全的大案,必须上报联合指挥中心,由上级调配资源。可这次不一样。我们手里的线索太散,不够立案。更重要的是——我不信体制内的信息流转。

郑铭的名字浮现在我脑海。他是市局分管信息化的副局长,表面清廉,其实和一些灰色势力有联系。他三次否决我们的技术支持申请,理由听起来合理,但动机可疑。如果报告递上去,会不会在他桌上压很久?会不会某天夜里,一封匿名邮件悄悄发出?

“还不行。”我说,“现在情报不完整。我们只知道他们怎么做,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贸然申请支援,只会打草惊蛇。郑铭那边也会立刻察觉。”

她没说话,只是轻轻咬了下嘴唇。

我知道她在担心。这种级别的案子,牵一发动全身。一旦失控,后果严重。但我们已经没法回头了。从决定私自组建小组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进了灰色地带。

小主,

我拿起笔,在白板最下面写了一行字:

查明陌生面孔身份 → 判断警戒职能 → 修正行动策略

这是现在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