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探索遗址遭遇危机

第二百五十八章 烙印与誓约

指挥中心内,空气仿佛凝固成了实体。巨型全息星图无声地旋转,其上代表“方舟”遗迹的光点正不规则地脉动,如同一个垂死星辰的心脏。顾锦城的声音,透过超空间通讯链路中特有的、仿佛来自宇宙深处的量子杂音,带着一种解构未知的震撼,在落针可闻的大厅中回荡:

“…重复信息片段解码初步完成…它…它不是技术图谱,也不是数学公式…它是一首诗。”

“诗?”

这个词带来的强烈错位感,让整个指挥中心陷入了更深的死寂。预想中的高等科技、武器蓝图、甚至是宇宙物理的终极规律未曾出现,取而代之的,是这样一个充满感性、隐喻与文明温度的载体,在此刻幽暗的遗迹深处,显得无比诡异而深邃。

端坐于指挥席上的赵峻将军,眉头锁成了一个深刻的“川”字,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他沉声道:“内容?立刻尝试传输解析出的文本!”

“信号…极不稳定,而且其结构非常…奇特。”顾锦城的声音带着长时间精神高度集中解析的疲惫,以及触及未知的兴奋,“并非我们理解的线性文字序列,更像是一种…多重意象和概念的直接投射,强行灌输入我的意识层。我只能捕捉并转译一些最强烈的碎片化概念…‘凝固的时光之沙’,‘永不熄灭的星辰残响’,‘在虚空中寻找共鸣的…孤独坐标’…”

每一个词组都如同投入平静深水的巨石,在在场所有顶尖专家们的心中激起惊涛骇浪。这绝非人类文明史上任何已知的诗歌形式,其意象的宏大、抽象与苍凉,直指某种超越当前理解范畴的、古老而孤独的文明表达方式。

技术总控台前,宋墨涵紧盯着屏幕上顾锦城的实时脑波活动模式三维图谱。在他努力传递这些信息碎片时,同步率曲线再次出现了细微但持续的波动,并非之前接触实体结构时的剧烈尖峰,而是一种…低沉、悠长的共鸣般的低鸣。仿佛他自身的意识之弦,正被这段古老的“回声”轻轻拨动,试图与之共振。

站在她身旁的生命体征监测主管林悦,也注意到了这个异常。她俯身,用仅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急促地说:“墨涵,他的意识活动基础频率在发生偏移,正在主动适应甚至模仿这种异质信息模式。这太危险了,意识底层结构可能被同化…但这恐怕也是目前唯一能理解它的途径。你必须密切监控他的认知同一性曲线,防止他在这种强制‘共鸣’中迷失自我边界。”

“我明白。”宋墨涵的声音有些发紧,指尖飞快地在控制面板上滑动,调整着监测算法的权重,将重点聚焦于顾锦城意识活动的稳定性、逻辑自洽性以及自我认同感的核心参数。屏幕上,他的心率、血压等基础生理数据尚在安全范围内,但皮电反应和神经递质水平却显示出一种持续的、低强度的应激状态。他不仅在承受着遗迹环境的物理压力,更在精神层面,与一个未知的文明意识进行着无声的角力。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快步穿过忙碌的指挥中心,来到宋墨涵身边。他穿着与基地主流深灰色作战服略有不同的藏蓝色制服,臂章上是一个醒目的、环绕着橄榄枝的银色十字徽记——特种医疗救援队的标识。来人年轻,身姿挺拔,面容刚毅,眼神锐利中带着医务工作者特有的沉静。他利落地向宋墨涵敬了个礼,声音不高却清晰有力:“宋主任,应急医疗小组已按最高生物-神经隔离预案就位。包括三代神经介入稳定仪、深层意识诱导设备和心理危机即时干预单元均已启动待命。顾队一旦返回,可以立即通过专用通道进入A级全封闭医疗舱,进行全面净化和评估。”

他是新调任至“盘古”基地特种医疗救援队的副队长,林枫。曾在多次边境高强度冲突中执行过敌后渗透救援任务,不仅精通战地外科,更因其在极端环境下稳定伤员精神状态的卓越表现而被选中。赵峻将军力排众议将他调来,就是为了应对“方舟计划”探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超出常规医学范畴的人员伤亡情况,尤其是精神层面和未知信息污染。

宋墨涵对他点了点头,目光未曾离开主屏幕:“林副队,辛苦了。隔离程序是关键,尤其是针对这种可能存在的、非物理性的精神污染或信息残留,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明白,所有流程已反复核查三遍,救援小组全员已完成抗精神干扰基础培训。”林枫目光坚定,随即转向主屏幕上顾锦城那不断闪烁的生命信号图标,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对这位传说中屡次创造奇迹的侦察队队长的敬佩,以及深切的担忧。“顾队他…一直在突破极限。”

通讯频道里,顾锦城似乎暂时停止了信息的深度解析,他的呼吸声透过杂音传来,比之前明显加重了一些。“基地…我有一个发现。这里的能量场流动模式,似乎与我接收到的这段‘诗’的韵律…产生着某种微妙的互动。它…像是一种引导,或者…钥匙。”他的语气带着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不容置疑的决心,但也毫不掩饰地透露出,此举必然伴随着几何级数增长的风险。“我需要更靠近核心能量涡流…才有可能获取更完整、更连贯的信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