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竟是白起!

"龟爬的都吃军棍去!"

"太子殿下亲临训示,都给我拿出吃奶的劲!"

"平素逛花楼比兔子都快,这会儿腿灌铅了?"

"后排那个!你当是逛集市?把腰杆给我挺成青铜戟!"

"弓弩手检查箭囊!骑兵整理鞍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今日谁敢堕我大秦军威,老子把他钉在辕门示众!"

"掌旗官听真!战旗倾斜半寸,提头来见!"

"让太子殿下看看什么叫虎狼之师!更要让六国余孽明白——"

"犯我大秦天威者,虽远必戮!"

将校们的吼声此起彼伏。

这是大秦储君首次亲临点兵,若出半点差池,莫说前程,便是项上人头都难保全。

如今所有的荣光皆系于那位殿下,若被视作酒囊饭袋,还不如自刎谢罪。

黑色军团如玄铁潮水般列阵,矛戟成林映寒日...

光阴流转,校场之上渐次聚满铁甲将士。

除却巡哨与执行军务者,四十八万大秦锐士已列阵待命——原本五十万雄师经伐燕之战,折损不过两万,此等战果堪称奇迹。

嬴天衡身着玄甲,轩辕剑悬于腰间。

他稳步登临将台最高处,目光如电扫过黑压压的军阵。

喉间暗运内力,一声雷霆般的呼喝炸响:"大秦锐士何在!"

"恭迎太子殿下!"

"恭迎太子殿下!"

"恭迎太子殿下!"

三声山呼海啸般的应答震得地动山摇,无数铁盔下的面孔因激动而涨红。

嬴天衡剑眉一扬,突然引吭高歌:"赳赳老秦!"

瞬息间,数十万条喉咙齐声应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古老战歌在蓟城上空层层激荡,仿佛唤醒了积淀在血脉中的记忆。

嬴天衡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顶着箭雨的黑色洪流,握着农具的黔首百姓,还未束发的少年郎,都在"与子同仇"的嘶吼中前赴后继。

喉结微微滚动,这位铁血太子发现自己的视线竟有些模糊。

台下无数双发红的眼睛告诉他,所有人都看见了相同的景象——那些刻在老秦人骨子里的苦难与荣光。

"听着!"嬴天衡突然拔剑指天:"在大秦,军功就是通天梯!哪怕你今日还是马前卒,只要斩得敌颅,来日必能封侯拜将!"剑锋在朝阳下划出耀目的光弧,霎时点燃了整片校场的沸腾热血。

大秦军营内,战意冲天。

"大秦儿郎们,建功立业就在今朝!"嬴天衡振臂高呼,声如洪钟。

"风!大风!"

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响彻云霄,将士们热泪盈眶,斗志昂扬。

"若敌军来犯,当如何?"嬴天衡目光如炬,厉声喝问。

"杀!杀!杀!"

三军齐吼,声震寰宇。

"若我军出击,又当如何?"嬴天衡再问。

"杀!杀!杀!"

嬴天衡退后一步,郑重作揖:"大秦今日之强盛,全赖诸位将士浴血奋战。

本太子在此立誓,大秦永记诸位功勋!"

"辱我大秦者,死!"

"欺我将士者,死!"

"犯我疆土者,虽远必诛!"

将士们深受震撼。

堂堂太子竟向士卒行礼,这份诚意令三军动容。

此刻,每个士卒心中都燃起熊熊烈火,誓死效忠。

从今往后,谁敢妄议太子半句,他们必刀剑相向!无数将士暗自立誓,定要奋勇杀敌,不负太子厚望。

不为封侯拜相,只为守护大秦的一草一木,寸土河山。

视察完毕,嬴天衡满意离去。

将士们自发加练,天不亮就起,夜深仍不休。

如此铁军配上白起这般虎将,试问天下谁人能敌?

各国细作目睹此景,心惊胆战。

燕国百姓闻声颤抖,误以为秦军已至城下。

燕军将士见此阵势,战意全消,唯有绝望。

"秦国竟可怕至此!这嬴天衡当真了得!"

易水岸边,李牧、廉颇、项燕三位名将面面相觑。

他们本欲一探嬴天衡虚实,却不料见证了这般骇人景象。

三人不约而同地扪心自问,自己的国家能否像秦国那样强大?然而他们脸上浮现的苦笑已说明一切——绝无可能。

没有一支军队能像秦军这般军心凝聚。

没有哪位君主能如嬴政这般雄才大略。

更无人能及嬴天衡这般储君风范。

秦国今日的强盛,是老秦人以鲜血与牺牲铸就的传奇,世间再难重现……

此刻他们终于醒悟:秦国的野心远非吞并燕国,而是要一统天下!

六国终将无一幸免!

---

蓟城下,秦军列阵如铁,燕国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可燕王喜仍不甘认命……

尽管城中聚集了三十余万燕军,却士气涣散,如同待宰羔羊。

许多士兵已在暗中谋划投降之事。

城墙上,吕布低声问典韦:"眼下收编了多少人马?"

虽名义上有二十万大军由他统领,但这些士兵终究是燕国人,忠心难测。

典韦答道:"约十万之数,余者仍誓死效忠燕国。

"

吕布眼中寒光一闪:"既然他们不要活路,便休怪我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