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隐约察觉到,征战诸天的道路还很漫长。
"东皇,"嬴天衡负手而立,"全力追查苍龙七宿的下落,不得有误。
至于蜀山的人手,全部撤回。
时机未至,不可轻举妄动。
"
东皇太一暗自心惊。
这位太子殿下究竟还知道多少隐秘?
"谨遵殿下谕令!"
东皇太一躬身领命,青铜面具后神色变幻。
他总觉得在嬴天衡面前,自己所有心思都无所遁形。
次日清晨,咸阳宫内气氛凝重。
嬴政端坐高位,已将匈奴犯边的军报告知群臣。
北方战事一触即发,各国都陷入困境。
"如今各国疲于应对匈奴,正是用兵良机。
"嬴政目光如炬,"寡人意在攻取赵、齐二国。
"
群臣之首,嬴天衡身着玄色蟒袍,闭目立于殿前。
他气度超凡,如渊渟岳峙。
王翦出列进言:"启禀王上,公输家新型军械尚未完工。
此时强攻,恐遭两国殊死抵抗,折损过大。
"
如今国内尚有六十万大军,不宜倾巢而出!
对这些将领来说,战争自然意味着机遇,但若损兵折将,绝非他们所愿。
更何况,一旦开战,齐赵覆灭,魏楚岂能坐视不理?下一个便是他们。
若秦军覆灭齐赵,魏楚必会联手抗秦,南北夹击之下,秦国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即便秦军踏上修行之路,战力强悍,但若四面受敌,敌军何止百万?即便取胜,也必是惨胜!
“天下迟早要一统,难道拖延时日,他们便不会联盟抗秦?”
“此时他们自顾不暇,正是良机。
至于魏楚,寡人自有对策!”
“齐国交付武安君白起征讨,眼下只需对付赵国。
”
赵国李牧,统兵之能不在王翦之下,又坐拥本土之利,更获封武安君之爵。
秦国除白起外,唯王翦可与之抗衡,其余将领难敌李牧。
但白起需攻齐,赵国只能另寻对策。
嬴政肃然道:“寡人不问何人领兵、用何计策,只一个要求——务必以最小代价击溃赵国,在魏楚驰援前攻破赵境!”
内史腾高声请命:“臣愿率军伐赵!”
嬴政未应,他非不信内史腾,只是王翦更为稳妥。
“老将军,若灭赵国,需多少兵马?”
秦国兵力紧张,白起统四十万大军,新郑驻军十万,蒙骜镇守边境二十万,仅余三十余万可调,且不可全数动用。
王翦沉声道:“李牧用兵如神,善奇正相合,乃当世兵法大家,兼有地利之便,手握二十万雄师。
若要稳胜,臣需四十万大军!”
他向来以堂堂之阵破敌,兵锋越盛,则胜算越高。
嬴政神色一凝:“四十万!”
众人神色骤变,“四十万雄师,这如何可能...”
攻灭赵国,需调集四十万大军,可如今秦国能调动的兵力最多不过三十余万,还需留驻部分镇守边境。
若派遣王翦率四十万大军伐赵,这显然力有不逮。
嬴政目光转向嬴天衡,肃然道:“皇儿有何见解?若由你统兵灭赵,需多少将士?”
殿中群臣闻言,纷纷将视线投向嬴天衡。
太子殿下可是能手刃一国的绝世强者!
嬴天衡暗自思忖:单打独斗尚可,但行军布阵并非所长。
专业之事当交予专人,以秦军当前战力,十万人马足以匹敌赵国二十万大军。
可兵戈之事岂能儿戏?
既然王翦开口要四十万大军,不如就如他所愿!
嬴天衡缓缓启目,傲然立于殿中,扬声道:“回禀父皇,儿臣只需十万精兵即可踏平赵国!”
——————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仅需十万兵马?"王翦瞠目结舌,"太子殿下切莫轻敌,李牧的威名可是实打实的!"
这位军神李牧,用兵如神,天下无人能出其右。
群臣皆以质疑的目光望向嬴天衡。
老将军王翦乃秦国第一统帅,尚且需四十万大军。
太子竟敢夸口仅用十万兵马?
即便武安君白起在世,也不敢如此托大。
嬴政沉声道:"休要口出妄言!十万兵力如何能灭赵?"
嬴天衡淡然扫视众人:"若得十万精兵,儿臣立誓半年内必取赵国。
"
"当真?"嬴政面露惊色。
群臣或惊疑,或期待,神情各异。
嬴天衡郑重颔首:"十万大军,定在一载之内踏平赵国!"
"好!"
大秦诏令
嬴政自王座霍然起身,沉声喝道:"传寡人诏命:以太子嬴天衡为主帅,统兵十万伐赵;命王翦、内史腾为副将,分率百战穿甲军与玄甲军随征!"
此番调遣,实为嬴政思虑周全——王翦与内史腾皆是沙场宿将,有此二人坐镇,既可护持嬴天衡周全,纵使战局不利,亦能保十万大军不致溃败。
王翦肃然抱拳:"臣领命!"
内史腾暗自苦笑,却不得不应:"诺。
"
"半年之期,"嬴政目光扫过殿中群臣,"寡人于咸阳静候捷报,扬我大秦国威!"
嬴天衡拱手朗声道:"儿臣定不负父王所托。
"
满朝文武齐声高呼:"愿太子殿下旗开得胜,壮我大秦!"
此起彼伏的呼喝声中,"壮我大秦"之声响彻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