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评分孤儿院的第一个访客

他低声喃喃,像是在问自己,也像是在问所有人:“我们费尽心机,帮深山里的村子通了网,以为那就是光明。可我们谁也没看见,就在这座灯火通明的城市里,有一群孩子,正在被一个看不见的系统强制‘下线’。”

夜色如墨。

当晚,四人驱车前往位于城市边缘的青禾儿童之家。

与其说是孤儿院,不如说是一栋被遗忘的旧楼。

带他们参观的李兰院长,是一位头发花白、眼神疲惫的女人。

她领着他们穿过昏暗的走廊,墙壁上贴满了孩子们用蜡笔、彩泥做的手工作品,画着太阳、小草和房子。

但每一幅充满童趣的作品旁,都贴着一张格格不入的、由打印机输出的白色标签:“作者:刘小星,评估结果:低互动风险,建议优先分流。”“作者:王晓燕,评估结果:存在潜在情绪崩溃可能,需增加观察频率。”

这些标签像一道道冰冷的封印,将孩子们的童真与创造力,全部钉死在“风险”与“建议”的十字架上。

李兰停在走廊尽头的一张小床前,声音沙哑地指着床铺:“这是小星的床。他每天都要练习写字,至少写一百遍那个‘妈’字。他总说,只要他学会了,妈妈就会回来接他。可是……系统评估报告说他‘无语言能力发展预期’,‘缺乏主动沟通意愿’,下个星期,他就要被转到郊区的统一托管点去了。”她顿了顿,眼中泛起泪光,“那种地方,连一个专业的康复师都没有。”

林枫蹲下身,借着手机微弱的光,看见小星的枕头下压着一张画纸。

纸上,用红色蜡笔涂满了一颗又一颗笨拙的心,心的旁边,是那一行歪歪斜斜的字:“妈 别 消 失。”五个字,像五根针,狠狠扎进在场每个人的心里。

就在他们准备离开时,一个负责夜间看护的老吴师傅悄悄追了上来,将一本陈旧的、用手写的档案塞进林枫怀里。

“拿着,这些是电脑里会删掉的东西。”

林枫借着车灯翻开档案,纸张已经泛黄。

上面记录着:过去二十年,青禾共接收残障、特殊儿童137人。

其中,因“评分不足”或“不符合新规标准”被强制转移的,68人。

而在这68人后面,用红笔标注着一个更触目惊心的数字:失联,11人。

老吴压低了声音,像在说什么见不得光的秘密:“他们现在只相信数据,用数据代替眼睛,代替人心。可有些光,是算法永远也照不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