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与此相对应的是,赵云的官职地位确实较低,他被封为翊军将军,属于杂号将军。在东汉时期的军制中,官职按照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以及杂号将军排序。由此可见,赵云官职确实低于其他四位,甚至近年还有学者将赵云排除在五人之外。
小主,
其中,大将军是最高级别的军事职位,负责统帅全国军队,而前、后、左、右将军分别负责前线、后方、左翼和右翼的军事指挥和统帅。
至于杂号将军,这些将军职位相对较低,通常用来赋予一些辅助性的职责,地位不如前述职位高。
因此,赵云被封的翊军将军是这是一个杂号将军的职位,相对于前、后、左、右将军等高级别的将军职位来说,远不能及。
因此,从官职地位上来看,赵云与关羽(前将军)、马超(左将军)、黄忠(后将军)和张飞(右将军)相比确实存在一定差距。
赵云曾经担任过的一个职位是中护军,依东汉军制,前、左、右、后将军乃是负责统军镇守在外的战略要地,而中领军、中护军则掌管禁军,负责镇守京城。依三国魏制,中护军掌禁兵、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因此赵云的职务乃是负责统率蜀汉中央的武将与禁军,并负责选拔武官,这一职务负责禁军和近畿的安全,具有相当大的权力和责任。
首先,中护军的职责包括维护近畿的安全和稳定。都城在古代是国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其稳定对于整个国家的安宁至关重要。
中护军需要确保京城不受内外威胁的侵害,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这需要具备出色的管理和领导能力,以及对各种潜在威胁的敏感性。
其次,中护军负责统帅蜀汉中央的武将和禁军。这意味着赵云在军事领域具有决策权和指挥权。
赵云需要协调军队的行动,制定战略和战术计划,确保国家的军事力量能够有效地应对外部威胁。这需要高度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以及对军事战略的深刻理解。赵云实际上的权力相当大,也证明刘备对赵云有一定的信任。
关于赵云
赵云是作者最喜欢的三国人物之一。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除此之外,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
赵云去世后,于蜀汉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被追谥为“顺平侯”,其“常胜将军”的形象在后世被广为流传。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赵云受常山郡(时为常山王国,建安十一年改为郡治。)推举,率领本郡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公孙瓒对赵云说:“听说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绍,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赵云回答说:“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我们常山人经过商议讨论,决定要追随能够实施仁政的地方,并不是因为我们要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赵云自此随公孙瓒四处征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