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鲁定公十三年的秋天,曲阜的雨一连下了半月。孔府的屋檐下,弟子们围着正在校勘竹简的孔子,忽然有人提起卫国的政事。冉雍刚把捆竹简的麻绳解开,就听见夫子的声音从烛影里传来:“雍也可使南面。” 这句话像一粒火星落在干燥的柴草上,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里燃成不灭的光。?
一、犁牛之子的青铜印?
在山东菏泽的冉雍故里,有座明代重建的 “先贤冉子祠”。祠堂前的石碑上刻着 “犁牛之子骍且角”,这是《论语?雍也》里孔子评价冉雍的话。考古队员曾在祠堂附近发现过一枚战国时期的铜印,印文模糊难辨,却让人想起冉雍的出身 —— 他父亲是位地位低微的 “贱人”,在那个看重血统的年代,这样的出身如同青铜在矿砂里,要历经千锤百炼才能显露光华。?
1956 年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楚简中,有篇《申徒狄》记载着春秋时期的选贤标准:“不别贵贱,唯贤是举。” 这与孔子评价冉雍的态度遥相呼应。简文中描述的理想官员形象是 “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敏于行而讷于言”,恰好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 “冉雍字仲弓,性仁厚,沉默寡言” 的记载相合。可见在孔子眼中,“南面” 所需的并非高贵血统,而是内在的德才。?
曲阜孔庙的彝器库里,保存着一件汉代的 “冉雍鼎”。鼎腹的铭文记载着他在季氏家做家臣时的事迹:“仲弓治邑,三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当时的季氏专权,家臣往往借机谋私,冉雍却能 “正身率下,不私其利”。《孔子家语》里说,他处理政务时 “举贤才,平徭役,百姓悦服”,这些都印证了孔子 “可使南面” 的判断并非空言。?
在山西侯马的晋国遗址,出土过一批春秋晚期的盟书,其中提到 “为政者当如冉雍,内修德政,外服诸侯”。这些由卿大夫们写下的誓言,说明冉雍的治理才能在当时就已广为人知。盟书的字迹遒劲有力,仿佛能让人看到那些手握权柄者对贤能的渴望,也让人理解为何孔子会对这个出身寒微的弟子寄予如此高的期望。?
二、南面之术的竹简密码?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里,有 “君子南面之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的记载。这让我们想起冉雍在《论语》中仅有的几次发言,都是关于 “仁政” 的核心主张。他曾问孔子:“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孔子答:“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这段对话揭示了 “南面” 者需具备的智慧 —— 既要心怀仁爱,又要明辨是非。?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为吏之道》,详细列举了官员的行为准则:“宽俗(容)忠信,和平毋怨,悔过勿重,兹(慈)下勿陵,敬上勿犯。” 这些条文与冉雍的治理理念惊人地相似。据《孔子家语?弟子行》记载,冉雍在卫国为官时,“见狱讼,必察其情,不苛不纵”,这种审慎的态度正是 “南面之术” 的精髓。秦简中 “审当赏罚” 的记载,或许就源于冉雍这样的先行者积累的治政经验。?
在河北定州汉墓出土的《论语》竹简中,“雍也可使南面” 这句话的 “南” 字写作 “??”,像一个人坐在堂前听取政事。考古学家发现,这枚竹简的书写年代距冉雍生活的时代不过百年,可见其事迹在汉初仍广为流传。竹简旁还附有一篇《冉子政论》,其中提到 “为政者,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与《论语?为政》中孔子的话一脉相承,或许是冉雍对夫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陋巷里的治世蓝图?
冉雍的故里菏泽,在春秋时期属曹国。当地出土的战国陶片中,有不少刻着 “务耕桑,薄赋敛” 的字样,这可能是冉雍治政理念的实物见证。《孔丛子》记载,冉雍曾对孔子说:“夫政者,犹蒲卢也,待化以成。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这种 “为政在人” 的思想,强调领导者的自身修养是治理的根基。?
在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过一件象征权力的玉圭,上面刻着 “正德,利用,厚生” 六个字。这与冉雍主张的 “宽惠爱民,节用而爱人” 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冉雍在卫国推行的 “什一税” 制度,即 “民耕百亩,输十亩于公”,既保证了国家收入,又不使百姓过于困苦,这种平衡之道正是 “厚生” 思想的体现。当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有 “耕织图” 描绘百姓劳作的场景,或许就是对冉雍治下太平景象的追忆。?
山东邹城的孟庙中,保存着一块元代石碑,上面刻着 “冉雍治卫,孔子称之,孟子述之”。孟子曾多次引用冉雍的治政言论,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冉雍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的主张一脉相承。石碑旁的《冉子祠堂记》记载,冉雍在治理中特别注重教育,“设庠序,教民礼义”,这种 “教化先行” 的理念,成为后世 “南面” 者的重要借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四、历史长河中的南面者?
西汉的萧何,在秦末战乱后 “约法三章”,与民休息,其治政风格深得冉雍 “宽惠” 之旨。《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 “买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这种俭朴作风与冉雍 “居陋巷而不改其乐” 的品格如出一辙。萧何制定的《九章律》,保留了秦法中合理的部分,去除了苛酷条文,这种 “择善而从” 的智慧,与冉雍 “审当赏罚” 的理念异曲同工。?
唐代的魏徵,以直言敢谏着称,他向唐太宗提出的 “十思疏”,强调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与冉雍 “节用而爱人” 的思想一脉相承。据《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曾问魏徵:“何为明君暗君?” 魏徵答:“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这种 “兼听则明” 的主张,与冉雍处理政务时 “察其情,听其言” 的做法遥相呼应。?
北宋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以民为本的思想与冉雍的仁政理念一脉相承。范仲淹推行的 “庆历新政”,主张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这些措施与冉雍 “举贤才” 的主张不谋而合。据《宋史?范仲淹传》记载,他在邓州为官时,“兴学校,修水利,百姓赖之”,其务实作风与冉雍 “敏于行” 的特点极为相似。?
五、青铜鼎上的治道传承?
在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大克鼎上,刻着周王对克的训诫:“克,昔余既令汝出入朕命,今余唯申就乃令,赐汝叔巿、参册、?衡,赐汝田于野,赐汝田于渒,赐汝田于康,赐汝田于匽,赐汝田于原,赐汝田于寒山,赐汝井家?田于畯,以厥臣妾,赐汝井人奔于粮。” 这段铭文记录了周天子对臣子的赏赐与期许,其中 “出入朕命” 的职责,与 “南面” 者的使命相通。冉雍作为孔子眼中能 “使南面” 的人才,其职责与西周的 “卿士” 有相似之处,都是协助君主治理国家。?
大克鼎铭文中强调 “敬慎乃身,克奔走,畏天威,嗣守文武令”,这种对自身修养和职责的重视,与冉雍 “修身以道” 的理念一致。冉雍在卫国为官时,“不阿权贵,不徇私情”,正是对这种 “敬慎” 精神的践行。青铜鼎作为 “重器”,象征着权力与责任,而 “南面” 者所承载的,正是这种沉甸甸的责任。?
六、竹简中的治政细节?
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简,记录了基层官吏的日常工作:“正月丁亥,丞吉下少史,令史,啬夫,各循行部,察计簿,毋有稽留,毋敢为奸。” 这些细节让我们得以窥见 “南面” 者治理的末梢。冉雍在卫国治理的,或许就是这样一个个具体的城邑,他 “见狱讼必察其情” 的认真,正是对这些日常政务的负责。?
汉简中还有 “民有冤,得诣府自言” 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申诉制度。这与冉雍主张的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的理想相呼应。虽然 “无讼” 难以完全实现,但这种追求公正、化解矛盾的努力,是 “南面” 者应有的担当。冉雍的治理,正是从这些具体的制度和实践入手,一步步实现社会的和谐。?
七、书画里的南面气象?
元代画家倪瓒的《容膝斋图》,画中虽只一方小屋、几竿修竹,却透出一种 “大隐隐于市” 的从容。这种境界与冉雍 “居陋巷而不改其乐” 的品格相似,都体现了内心的安定与坚守。“南面” 者未必需要奢华的宫殿,正如冉雍在简陋的环境中仍能推行仁政,真正的治理境界在于内心的仁与智。?
明代画家仇英的《孔子圣迹图》中,有一幅 “冉雍仕卫” 的场景:冉雍身着官服,坐在堂前,面前跪着申诉的百姓,他神情严肃却目光温和。这幅画生动再现了冉雍 “宽惠爱民” 的治政风格。画中堂屋的匾额写着 “明德堂”,正是对冉雍 “修道以仁” 理念的诠释。?
八、民间记忆中的冉雍?
在菏泽冉雍故里,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当地老人讲,冉雍在卫国为官时,曾遇到一起兄弟争产的案子,他没有立刻判决,而是让兄弟俩互换财产居住一个月。一个月后,哥哥主动让出了大部分财产,弟弟也羞愧不已,案子不判而解。这个传说虽无史料记载,却体现了百姓对冉雍 “以德化人” 的认可。?
当地还有 “冉子井” 的遗迹,相传是冉雍为解决百姓饮水困难而开凿。井旁的石碑上刻着 “甘洌如仁”,这四个字道出了百姓对他的爱戴。冉雍的治理,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而是融入百姓生活的关怀,这种 “为民服务” 的精神,正是 “南面” 者最珍贵的品质。?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