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翻开《论语?子罕》,颜渊这番发自肺腑的慨叹,宛如一曲饱含崇敬与向往的赞歌,将两千多年前师生间的深厚情谊与思想共鸣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初读时,或许只觉是弟子对老师的寻常赞誉,但当我们深入了解颜渊的生平、孔子的教育理念以及儒家思想的精髓后,便会发现,这短短数语背后,藏着一位求学之人对真理的执着追寻、对师者的无限敬仰,更藏着孔子教育智慧的无穷魅力。这种智慧与情感,如同穿越时空的暖流,历经千年依旧能触动每个求知者的心灵,为当今时代的教育、治学与为人处世提供深刻的启示。
一、颜渊与孔子:儒家史上的 “模范师徒”
要真正理解颜渊这番慨叹的重量,首先需走进颜渊与孔子的师生世界,了解这段被后世传颂的 “模范师徒” 佳话。颜渊,名回,字子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以德行着称,被后世尊为 “复圣”,与孔子、孟子、曾子并称 “儒家四圣”。颜渊出身贫寒,“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但他对学问的热爱与对道德的坚守,却远超常人。而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仅学识渊博,更有着独特的教育智慧与人格魅力,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将自己的思想与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而颜渊,便是最能领悟孔子思想精髓的弟子。
颜渊初识孔子时,年仅十三岁,此后便一直追随孔子,无论是孔子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还是晚年回到鲁国的潜心治学,颜渊始终不离不弃。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一行人曾被困于陈蔡之间,粮食断绝,弟子们大多饥寒交迫,甚至心生动摇,唯有颜渊依旧坚定地陪伴在孔子身边,始终坚信老师的思想与理想。孔子曾多次称赞颜渊,“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足见孔子对颜渊的喜爱与认可。而颜渊对孔子,也始终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他将孔子视为精神导师与真理的化身,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孔子思想的学习与践行中。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颜渊总是最勤奋、最专注的那个。他不像子路那样直率鲁莽,也不像子贡那样善于言辞,而是默默倾听、认真思考,将孔子所传授的知识与道理内化于心。据《论语》记载,“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与颜渊交谈一整天,颜渊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看似愚笨,可孔子观察他课后的言行,发现他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有所发挥,才明白颜渊并非愚笨,而是对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思考。正是这种勤奋、专注与深刻的领悟力,让颜渊成为孔子思想最忠实的传承者,也让他对孔子的学问与人格有着比其他弟子更深刻的体会,这才有了后来那番发自肺腑的慨叹。
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对真理与师者的无限敬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颜渊用这八个字,精准地描绘出自己在学习孔子思想过程中的感受,既是对孔子学问高深莫测的赞叹,也是对自己追寻真理之路的真实写照。
“仰之弥高”,从字面意思来看,是说抬头仰望孔子的学问与品德,越仰望越觉得高远。在颜渊眼中,孔子的学问如同巍峨的高山,初学时或许只能看到山脚下的风景,以为自己已经有所了解,可随着学习的深入,才发现这座 “高山” 远比自己想象的要高远得多,无论如何努力仰望,都难以触及顶峰。这种感受,源于孔子学问的博大精深。孔子的思想涵盖了 “仁”“礼”“义”“智”“信” 等多个方面,既包括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也包括治国理政的政治理念,还包括修身养性的方法途径。从《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典籍的整理与解读,到对社会伦理、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孔子的学问如同一个包罗万象的宝库,每一个领域都值得深入探索,每一个观点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
颜渊在学习过程中,随着对孔子思想理解的不断加深,越发感受到其中的深邃与广阔。比如在对 “仁” 的理解上,初学时颜渊或许只知道 “仁” 是一种善良的品德,可随着学习的深入,他逐渐明白 “仁” 不仅是个人的道德修养,更是一种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处世准则,是 “克己复礼为仁” 的行为规范。越深入学习,越觉得 “仁” 的内涵丰富,越觉得孔子对 “仁” 的阐释高远深刻,难以完全领悟。这种 “仰之弥高” 的感受,并非让人望而却步,反而激发了颜渊更强烈的求知欲,让他更加坚定地追寻孔子思想的脚步。
小主,
“钻之弥坚”,则是说深入钻研孔子的学问,越钻研越觉得坚固难攻。如果说 “仰之弥高” 是从整体上对孔子学问的赞叹,那么 “钻之弥坚” 则是从细节上对孔子思想深度的体会。孔子的学问不仅博大精深,更有着严密的逻辑与深刻的内涵,每一个观点、每一句教诲,都不是表面的空谈,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真理,需要学习者付出极大的努力去钻研、去领悟。
颜渊在钻研孔子学问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比如在学习 “礼” 的过程中,“礼” 不仅包括外在的礼仪规范,如祭祀、朝聘、宴饮等场合的仪式,更包括内在的道德修养,是 “仁” 的外在体现。颜渊需要不仅要记住各种礼仪的具体流程,更要理解这些礼仪背后所蕴含的道德意义与社会功能,明白 “礼” 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言行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颜渊需要反复思考、不断实践,甚至会遇到困惑与迷茫,可越是深入钻研,越觉得孔子对 “礼” 的阐释深刻而严谨,如同坚固的磐石,难以轻易攻克。但正是这种 “钻之弥坚” 的挑战,让颜渊更加投入,他不惜耗费全部精力去钻研,只为能更接近孔子思想的核心。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不仅是颜渊对孔子学问的赞叹,更是他对求知之路的深刻感悟。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越是深入,越能感受到真理的高远与深奥,而这种感受,不仅不会让人退缩,反而会成为不断前进的动力。颜渊用这八个字,将自己对孔子的敬仰与对真理的执着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为后世的求知者树立了榜样 —— 在追求学问与真理的道路上,要始终保持谦逊与敬畏,勇于面对挑战,不断探索,永不停歇。
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孔子思想的灵动与深邃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颜渊的这番描述,看似矛盾,实则精准地捕捉到了孔子思想的灵动与深邃。在颜渊看来,孔子的思想就像一道变幻莫测的光芒,刚刚还觉得它在前方清晰可见,可转眼间又发现它在身后,让人难以捉摸其确切的踪迹。这种感受,源于孔子思想的丰富性与灵活性,它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对象,展现出不同的内涵与意义。
孔子的思想以 “仁” 为核心,但 “仁” 的表现形式却多种多样。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孔子对 “仁” 的阐释也有所不同。比如,当子贡问 “仁” 时,孔子回答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当颜渊问 “仁” 时,孔子则说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当仲弓问 “仁” 时,孔子又道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同样是 “仁”,孔子根据弟子的性格、学识与需求,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每一种答案都贴合弟子的实际,都能引导弟子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践行 “仁”。
这种灵活性,让颜渊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当他刚刚理解了孔子在某一情境下对 “仁” 的阐释,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 “仁” 的核心时,却发现孔子在另一情境下对 “仁” 又有了新的解读,这种新的解读既与之前的阐释一脉相承,又有着独特的内涵,让颜渊觉得之前的理解还不够全面,需要重新去思考、去领悟。比如,颜渊在学习 “克己复礼为仁” 时,起初可能认为 “克己复礼” 就是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礼仪规范,可随着学习的深入,他逐渐明白,“克己复礼” 不仅是外在行为的规范,更是内在道德修养的提升,是要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都符合 “仁” 的要求,做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种不断深化的理解,让颜渊觉得孔子的思想始终在前方引领着自己,可当自己努力追赶时,又发现它早已在更高的层面等待着自己去探索。
此外,孔子的教育方法也充满了灵动性。他不喜欢用刻板的讲授方式,而是常常通过对话、比喻、事例等方式,引导弟子自己去思考、去领悟。比如,孔子曾用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来比喻时光的流逝,告诫弟子要珍惜时间;用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来赞扬坚韧不拔的品格。这些生动的比喻,让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易懂,可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却需要弟子们反复琢磨才能领悟。颜渊在跟随孔子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被孔子这种灵动的教育方式所吸引,他认真倾听孔子的每一句话,仔细思考其中的深意,可往往是刚刚理解了表面的意思,又发现其中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智慧,让人觉得孔子的思想如同捉迷藏一般,时而在前方,时而在身后,始终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与挑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这种看似矛盾的感受,恰恰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无穷魅力。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充满活力与生命力的智慧体系,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情境的变化而不断展现出新的内涵。颜渊的这番描述,不仅是对孔子思想的赞叹,更是对求知过程中那种不断探索、不断超越的生动写照 ——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前进的脚步,每一次的领悟都是新的开始,每一次的探索都能发现新的风景。
四、“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孔子的教育智慧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颜渊的这番话,精准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智慧。在颜渊眼中,孔子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向导,总能用温和而有效的方式,引导自己在学问的海洋中不断前行,让人对学习充满热情,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