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9章 李君泽的告诫

父亲的提醒如同一声警钟,让叶明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环境的复杂性。

他并未因此退缩,而是调整了策略,将“高调推广”转为“沉潜夯实”。格物院依旧忙碌,但对外界而言,那股锐意进取的锋芒似乎收敛了许多。

叶明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内部优化和细节打磨上。

在齿轮工棚,他亲自参与讨论,最终确定了三种基础齿轮的最终标准尺寸和齿形,并监制了第一批精钢打造的“标准齿形规”和“卡板”,其精度和耐用性远非之前的木制、铁皮工具可比。

工匠们开始依照新标准,小批量地制作木质齿轮,并进行各种啮合传动测试,记录下不同组合下的力道变化和效率。宋应文的《齿轮图说》内容愈发丰富详实。

便携暖炉项目,叶明叫停了所有不安全的配比试验,专注于优化基础炭饼。

通过调整木炭粉的粗细、黏土的比例以及压制的力度,最终得到了一种燃烧稳定持续约一个半时辰、烟雾极少的炭饼。

虽然仍未达到理想状态,但考虑到边关的急迫需求,叶明决定先制作五百套暖炉和配套炭饼,作为首批试验品,随同兵部的冬衣补给一同运往北疆。

他特意嘱咐大哥叶秋,务必收集将士们的使用反馈,以便后续改进。

造纸工坊则进入了稳定生产阶段。老陈头带着工匠们已经熟练掌握了竹浆、楮皮浆以及黄草纸浆的制备工艺,并建立了一套简单的质量控制流程。

楮竹混合纸和黄草纸开始小规模供应兵部,用于抄录非核心的文书和印制简单的操作手册,反响良好。

成本核算下来,黄草纸的价格仅为市面普通麻纸的五分之一,这个数字让叶明和宋应文都看到了未来的巨大潜力。

至于活字印刷,叶明没有急于求成。

他让工匠们继续烧制泥活字,同时开始研究陶活字的烧造工艺,并尝试用锡合金铸造少量活字,对比其优劣。

他深知,印刷术的突破,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契机和更成熟的技术积累。

在此期间,叶瑾的“瑾车”经过简化设计后,开始通过兵部的渠道,小范围配发给各地重要的粮仓、武库以及大型营建工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