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火仪式显法威
正午时分,嬴政身着玄色祭服,在李斯、韩非子、蒙恬等重臣的簇拥下,登上焚书台。他手中捧着一卷《商君法篆》真本,真本散发着璀璨的金光,与焚书台的“锁灵焚妄阵”产生强烈共鸣。台下山呼海啸般的“陛下万岁”声平息后,嬴政举起《商君法篆》,声音透过灵力传遍全场:
“天下之所以乱,在于思想不一;法统之所以摇,在于理念不纯!吕不韦以《吕氏春秋》乱我法统,仙门以‘无为’‘仁政’惑我民心,皆因杂家典籍流传,让虚妄之说有可乘之机!”
他的目光扫过台下堆积的典籍,声音陡然提高:“秦法统一天下,不仅要统土地、统灵脉、统修士,更要统思想、统理念、统人心!今日焚书,非为毁灭文脉,为立秦法之纲;非为压制百家,为正天下之序!”
韩非子上前一步,高声宣读焚书誓词:“焚虚妄之典,立秦法之威;破杂家之惑,固法统之基!愿以烈焰涤荡乱象,愿以法光普照天下!”
嬴政将《商君法篆》高举过顶,真本金光直射焚书台中央的“焚妄火盆”。火盆中盛放着“昆吾火”与“地脉灵脂”,遇金光瞬间燃起熊熊烈火。他对李斯点头示意,李斯挥动令旗,早已等候在台边的锐士修士们立刻行动,将分类好的典籍源源不断地投入火中。
第一捆《吕氏春秋》抄本被投入火焰,抄本燃烧的瞬间,竟发出刺耳的尖叫,那是吕不韦残留在典籍中的执念在哀嚎。火焰呈现出诡异的七彩光芒,映照出抄本上“兼儒墨,合名法”的字样在火中扭曲、消散——这是杂家理念被秦法烈焰净化的征兆。
紧接着,儒家的《诗经》《尚书》被投入火中,火焰变成温润的红色,隐约传来礼乐之声,那是典籍中蕴含的礼乐灵力在燃烧。道家的《道德经》燃烧时则泛起清蓝色火焰,“道法自然”的符文在火中旋转,最终化为点点清光融入地脉。墨家的《墨子》木牍燃烧时火光带着金属光泽,机关术符文爆裂开来,如同烟花般短暂绽放。
烈焰三日焚虚妄
焚书台的火焰越烧越旺,冲天的火光染红了咸阳的天空,连渭水的水面都被映照成赤红色。这把火一烧就是三日三夜,从未熄灭——焚书台的“锁灵焚妄阵”不断引动地脉龙气与昆吾火融合,让火焰拥有净化灵力的特性,无论投入多少典籍,火焰都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势头。
第一夜,火焰主要焚烧《吕氏春秋》及其相关抄本。无数“兼儒墨”的理念在火中湮灭,吕不韦试图融合百家的野心随着火光消散在夜色中。焚书台周围的灵力波动异常剧烈,那些曾被《吕氏春秋》影响的修士,感受到理念崩塌的冲击,不少人当场跪倒在地,对着火焰叩拜,仿佛在忏悔自己曾经的动摇。
第二夜,儒家与道家典籍成为焚烧的主角。红色与蓝色的火焰交织,礼乐灵力与清灵之气在火中碰撞、消融。观礼的儒家学者与道家修士心情复杂,他们看着传承千年的典籍化为灰烬,虽心痛不已,却也明白,这些典籍中确实存在着挑战秦法的理念——儒家的“刑不上大夫”与秦法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相悖,道家的“无为而治”与秦法的“积极护法”冲突,留之无益。
第三夜,墨家、名家、农家等杂家典籍与仙门秘录被投入火中。金属光泽的火焰与幽蓝色的仙门火光交织,机关术、诡辩术、农事术、仙门术法的灵力在烈焰中被彻底净化。蒙恬率领锐士修士在台边警戒,防止有人趁夜抢夺典籍——但三日来,除了几声悲叹,竟无一人敢上前阻挠,连最坚定的杂家修士都明白,反抗只会招致更严厉的惩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火焰燃烧期间,异象频发。焚书台上空的云层被火光染成赤红色,形成“法火焚妄”的天象;渭水的地脉龙气被火焰引动,化作金色巨龙盘旋在焚书台上空,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仿佛在为秦法的威严助威;甚至有《山海经》中记载的“文鸟”从远方飞来,绕着焚书台盘旋悲鸣,这些以典籍灵力为食的灵鸟,显然感受到了思想世界的剧变。
百姓们在三日中始终围观不散。起初还有人低声议论,随着火焰持续燃烧,议论声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声的敬畏。他们看着那些曾被视为“圣典”的典籍在火中化为灰烬,看着秦法的金光与火焰交融,心中对“法统归一”的认同愈发深刻——思想的统一,或许比典籍的留存更加重要。
灰烬余温证法统
第三日傍晚,焚书台上的火焰渐渐平息,只剩下堆积如山的灰烬。这些灰烬并非普通草木灰,而是呈现出淡淡的金色,散发着纯净的法家灵力——杂家典籍中的虚妄理念已被彻底净化,残留的灵力与秦法灵力相融,成为滋养地脉的养分。
李斯走上焚书台,用玉铲挑起一捧灰烬,展示给台下众人:“诸位请看,这些灰烬已无杂家灵力,唯有纯粹的法统之力。此非毁灭,乃新生——焚毁虚妄,才能让秦法理念茁壮成长。”
锐士修士们将灰烬收集起来,装入刻有法家符文的陶罐中,送往秦国各地的灵田与启灵院。这些蕴含法统灵力的灰烬撒入灵田,灵谷长势更加旺盛;融入启灵院的灵池,凡童开窍的成功率竟提升了两成——焚书的余温,以另一种方式滋养着秦国的根基。
焚书台周围,未被焚烧的只有两类典籍:一是《商君法篆》及其注释本,这些典籍被供奉在焚书台中央的法龛中,金光流转,与地脉共鸣;二是秦国的史书、农书、医书、兵书,这些关乎民生、实用的典籍不在焚烧之列,嬴政的诏令早已明确:“凡利民、强兵、兴农、医病之书,皆可保留,秦法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