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我们不是申请,是备案

三天后,一场无声的“闪电战”在全国十一个城市同步打响。

当穿着制服的城管人员或社区网格员,面对着一群朴素的家长,程式化地询问“你们这个活动收不收费”时,得到的回答整齐划一,却充满了力量:“我们不收钱,我们只收希望。”

半数地区的备案表被默默收下,盖上了“已阅”的章,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许。

其余地区虽未明确批复,但也找不到任何理由明令禁止。

与此同时,远在乡下的赵子轩也行动了。

他巧妙地将那个听起来有些“野心勃勃”的“乡村振兴实验区”,更名为充满人情味的“返乡青年文化共创空间”。

他没有带厚厚的项目计划书,而是带着几十封由村民亲手写的歪歪扭扭的支持信,以及村里孩子们用蜡笔画的“愿望地图”——上面画着新的图书馆和能收到远方信号的电脑。

他把这些东西带到了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看着这堆“非正式”材料,一脸犹豫:“小赵,你这个……不太像常规的项目啊……”

赵子轩笑着递上一个U盘:“领导,您不用为难,我们不是来申请资金和政策的,就是来留个底。这里面是我们活动的所有影像资料。我们只是想告诉政府,有一群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建设家乡。万一哪天,我们这小地方真干出点名堂,火了,也别让人家说是没组织的野班子干的。”

这番话半是真诚半是玩笑,逗得那位工作人员笑出了声。

最终,他在一本厚厚的《民间文化活动登记簿》上,郑重写下了一行字:“赵氏祠堂,自办展览,不定期开放。”

小主,

所有信息如涓涓细流,汇入陈默构建的后台。

他设计了一张“分布式备案地图”,每当一个备案点成功录入,地图上就会亮起一颗微弱但坚定的星。

当最后一颗,代表赵子轩那间祠堂的第三十七颗星在地图的角落里亮起时,系统后台发出“滴”的一声轻响,一份报告自动生成——《全国民间互助网络初步布局报告》。

终审答辩现场,气氛庄严肃穆。

评审席上坐着一排表情严肃的专家和领导。

林枫没有打开PPT,也没有分发精美的宣传册。

他只是将那份刚刚打印出来、还带着墨香的报告,连同老陈学生拍摄的物资交接视频截图、小武那本记得密密麻麻的运输记录、以及张野精心制作的电子台账,一并分发下去,静静地摆在了每个人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