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闻言思行:孔子言语智慧中的处世之道

“巽与之言” 如同一份甜蜜的礼物,而 “绎” 就是打开礼物的钥匙。只有通过 “绎”,我们才能真正读懂礼物背后的心意,将这份赞许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三、从改与说绎:言语互动中的成长哲学

孔子说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这句话看似严厉,实则是对每个人成长的深切期许。“从改” 与 “说绎”,是对待 “法语之言” 与 “巽与之言” 的两种核心态度,也是言语互动中重要的成长哲学。它们看似独立,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我们在他人言语中汲取力量、完善自我的完整路径。

“从改” 是面对批评时的勇气与行动,“说绎” 是面对赞许时的清醒与思考。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态度,才能在言语的互动中不断成长。如果只做到 “从改” 而不 “说绎”,就可能在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如果只做到 “说绎” 而不 “从改”,就可能在自我满足中停滞不前,无法突破自我。只有将 “从改” 与 “说绎” 结合起来,才能在正视不足的同时,保持自信,在肯定自我的同时,不断进步。

在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 “从改” 与 “说绎” 的践行者。明代着名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就是其中的代表。王阳明年轻时,曾痴迷于朱熹的 “格物致知” 理论,他对着竹子 “格” 了七天七夜,却没有得出任何结论,反而病倒了。这时,有人对他提出批评,认为他的做法过于迂腐,不懂得灵活变通 —— 这便是 “法语之言”。王阳明听后,没有固执己见,而是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最终放弃了 “格竹” 的做法,这是 “从改”。后来,王阳明在龙场驿悟道,提出了 “心即理” 的哲学思想,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与赞许 —— 这便是 “巽与之言”。王阳明没有因此骄傲,而是不断琢磨自己思想的内涵与价值,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这是 “说绎”。在 “从改” 与 “说绎” 的过程中,王阳明的思想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 “阳明心学”,他本人也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王阳明的故事告诉我们,“从改” 与 “说绎” 是相辅相成的。“从改” 让我们摆脱错误的束缚,找到正确的方向;“说绎” 让我们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深入,实现自我突破。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在现代社会,“从改” 与 “说绎” 的成长哲学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育领域,老师不仅要对学生的错误提出批评,引导学生 “从改”,也要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赞许,引导学生 “说绎”。比如,学生在作文中出现了错别字,老师可以指出错误,让学生改正(从改);同时,老师也要肯定学生作文中的优点,比如 “你的作文立意新颖,情感真挚”,并引导学生思考 “如何让立意更加深刻,如何让情感表达更加细腻”(说绎)。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既能改正不足,又能发挥优势,全面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企业管理中,领导对待员工也需要兼顾 “从改” 与 “说绎”。当员工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时,领导要及时指出问题,帮助员工分析原因,制定改正计划(从改);当员工取得成绩时,领导要给予肯定和奖励,并引导员工思考 “这次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如何在未来的工作中复制这种成功”(说绎)。这样的管理方式,既能帮助员工不断成长,也能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人际交往中,朋友之间同样需要 “从改” 与 “说绎” 的互动。当朋友有缺点时,我们要真诚地指出,帮助他改正(从改);当朋友取得成就时,我们要真心地祝贺,并与他一起分析成功的原因,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说绎)。这样的友谊,才能在相互促进中更加牢固,让双方都能在成长的道路上结伴前行。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 “从改” 与 “说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具备自我反思的能力、勇于承认错误的勇气,以及保持清醒的头脑。很多人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他们缺乏自我反思的意识 —— 面对批评,只想着辩解;面对赞许,只想着享受。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学会倾听,无论是批评还是赞许,都要认真听取对方的意见,不要急于反驳或沉溺;其次要学会自我剖析,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行为,找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最后要学会行动,将反思的结果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在改正与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

“从改” 与 “说绎”,是孔子言语智慧中最珍贵的部分。它告诉我们,言语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成长的契机。每一次批评,都是一次改正的机会;每一次赞许,都是一次思考的起点。只有珍惜这些机会,把握这些起点,才能在言语的互动中不断完善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言语之道:跨越千年的处世智慧

孔子关于 “法语之言” 与 “巽与之言” 的论述,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指导,更是一种跨越千年的处世智慧。它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言语互动的本质 —— 言语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交流与促进;它也告诉我们,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通过言语汲取力量,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共同成长。

在古代社会,这种言语之道被广泛应用于治国理政、教书育人、人际交往等各个领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国理政方面,古代的明君都懂得倾听 “法语之言”,鼓励大臣进谏,并根据谏言改正自己的政策;同时,他们也懂得运用 “巽与之言”,肯定大臣的功绩,激励他们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在位期间,虚心听取魏徵等大臣的批评建议(法语之言),不断改正自己的过错,完善国家制度;同时,他也经常表扬那些政绩突出的大臣(巽与之言),让他们感受到皇帝的认可与信任。正是因为唐太宗善于运用言语之道,才开创了 “贞观之治”,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治世典范。魏徵去世后,唐太宗曾痛惜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这番话,正是唐太宗对 “法语之言” 价值的深刻认知 —— 好的批评如同镜子,能让人看清自身的不足,避免犯错。

在教书育人领域,孔子本人便是运用言语之道的典范。他对待学生,既有 “法语之言” 的严厉教导,也有 “巽与之言” 的温和鼓励。当子路问 “闻斯行诸” 时,孔子直言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指出子路行事鲁莽、缺乏考虑的缺点,这是 “法语之言”;当颜回问仁时,孔子赞许地说 “克己复礼为仁”,并耐心引导颜回如何践行仁道,这是 “巽与之言”。孔子通过两种言语的结合,既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又鼓励学生发挥优势,最终培养出了七十二贤士,开创了私学教育的先河。

这种言语之道,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人际交往、职场发展和家庭生活。

在人际交往中,言语之道是维系良好关系的关键。朋友之间、家人之间、同事之间,难免会有意见分歧或需要相互提醒的时候。此时,若能恰当运用 “法语之言”,真诚地指出对方的不足,同时用 “巽与之言” 肯定对方的优点,就能在不伤害感情的前提下,帮助对方成长,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比如,朋友因为拖延症耽误了重要事情,你可以先肯定他 “平时做事很靠谱,这次只是偶尔疏忽”(巽与之言),再温和地提醒他 “如果下次能提前规划好时间,就不会这么被动了”(法语之言)。这样的沟通方式,既能让朋友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又不会让他感到被否定,更容易接受你的建议。

反之,若不懂得运用言语之道,要么一味批评指责,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导致矛盾激化;要么一味迎合夸赞,让对方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最终影响彼此的关系。比如,家人之间因为生活习惯不同产生摩擦,若一方总是说 “你怎么这么邋遢,从来不知道收拾”,这样的话语充满了指责,很容易引发争吵;若一方总是无原则地夸赞 “你这样挺好的,不用改”,则会让对方一直保持不好的习惯,影响家庭生活的和谐。

在职场沟通中,言语之道更是提升工作效率、促进团队协作的重要工具。领导与员工之间、同事之间的沟通,都需要兼顾 “法语之言” 与 “巽与之言”。领导对员工的工作评价,不能只谈问题不谈优点,也不能只谈优点不谈问题。合理的做法是,先肯定员工在工作中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巽与之言),再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法语之言)。这样的评价方式,既能让员工感受到被认可,激发工作积极性,又能让员工明确改进方向,提升工作能力。

比如,在项目总结会上,领导可以这样说:“这次项目能顺利完成,多亏了大家的努力,尤其是小王,在技术攻关方面付出了很多,解决了不少难题,值得表扬(巽与之言)。不过,我们也要看到,项目在进度把控上还有不足,比预期晚了两天交付,下次我们要提前做好风险预案,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避免出现类似问题(法语之言)。” 这样的沟通,既肯定了员工的贡献,又指出了团队的问题,能让员工更愿意接受批评,积极参与到改进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