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进退有仪:孔子言行中的处世之道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论语?乡党》中的这句记载,寥寥二十二字,却如同一幅精微的工笔画,将孔子在朝堂之上的言行风范勾勒得淋漓尽致。两千五百多年来,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儒家圣人处世姿态的生动描摹,更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文化长河,沉淀为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密码。在人际交往日益复杂、价值观念愈发多元的当下,重新品读这句古训,如同打开一扇通往东方智慧的大门,让我们得以在古今对话、中外对照中,探寻言行有度、进退有仪的处世哲学,为现代生活中的交往焦虑、沟通困境寻找破局之道。

一、侃侃如也:与下大夫言的坦荡与真诚

(一)“侃侃” 的典籍溯源与内涵解构

“侃侃如也”,作为《论语》中描述孔子言行的经典词汇,其内涵并非单一的 “从容” 所能概括。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为 “和乐而刚直也”,这一注解精准地捕捉到了 “侃侃” 的双重特质 —— 既有 “和乐” 的温和氛围,又有 “刚直” 的原则坚守。细究 “侃” 字的甲骨文形态,其左边为 “人”,右边为 “口”,中间穿插的笔画象征着 “言语的顺畅与坦荡”,从造字源头便传递出 “心口一致、言行相符” 的核心要义。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将 “侃” 解释为 “刚直也”,与《诗经?卫风?淇奥》中 “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的君子形象相呼应 —— 真正的坦荡,并非口无遮拦的粗鄙,而是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坚守原则、直抒胸臆。清代学者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进一步补充:“侃侃,乐易之貌,而言刚直者,乐易而不失刚直,乃为君子之言行。” 这一解读更深入地揭示了 “侃侃如也” 的精髓:在平等交往中,既要保持愉悦的沟通氛围,又不能因追求和谐而放弃刚直的立场,做到 “和而不同”。

在等级森严的周代社会,下大夫作为朝堂中层官僚,上承卿大夫的政令,下接士与庶民的诉求,是连接统治阶层与基层社会的关键纽带。孔子与他们交谈时的 “侃侃如也”,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社会角色认知的交往智慧 —— 既不因为地位相近而随意轻慢,也不因为需要协作而刻意逢迎,而是以平等的姿态、真诚的态度开展沟通,确保政令传递的准确与民情反馈的畅通。这种交往方式,不仅符合周代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的礼制规范,更体现了孔子 “仁者爱人” 的思想内核 —— 对每一个社会角色的尊重,正是 “仁” 的具体实践。

(二)历史长河中的 “侃侃” 典范

回望中国历史,那些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凝聚人心、成就事业的人物,往往深谙 “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的处世智慧,以坦荡真诚的姿态赢得同僚的信任与支持。

战国时期的蔺相如,在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后因功被赵王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作为战功赫赫的老将,对此颇为不满,扬言 “我见相如,必辱之”。面对同僚的敌意,蔺相如并未采取针锋相对的态度,而是选择 “引车避匿”,避免正面冲突。当门客不解,质疑他 “畏廉将军甚” 时,蔺相如坦诚解释:“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这番坦荡的言辞,不仅展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大义为重的胸怀,更体现了他对同僚的尊重与理解 —— 他没有因职位高于廉颇而居高临下,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剖析利害,最终打动廉颇,成就了 “负荆请罪” 的千古美谈。蔺相如与廉颇的交往,正是 “侃侃如也” 的生动诠释:在与地位相近的同僚相处时,唯有摒弃私心、坦诚相待,才能化解矛盾、凝聚合力,共担国家重任。

东汉末年的诸葛亮,在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过程中,也始终以 “侃侃如也” 的姿态与同僚相处。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任丞相期间,“开诚心,布公道”,对待同为蜀汉重臣的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始终坦诚相待、一视同仁。关羽性格孤傲,诸葛亮在派遣他镇守荆州时,并未因他的性格缺陷而刻意压制,而是坦诚告知 “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的战略重要性,用真诚赢得了关羽的信任;张飞性情急躁,诸葛亮则耐心劝导他 “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的弊端,帮助他改进带兵方式。正是这种坦荡真诚的交往方式,让蜀汉集团在早期资源匮乏、处境艰难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最终形成 “三足鼎立” 的局面。

北宋时期的范仲淹,在推行 “庆历新政” 时,同样以 “侃侃如也” 的姿态团结同僚。面对保守派的反对与阻挠,范仲淹并未孤立无援,因为他始终以坦诚的态度对待改革派同僚。据《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与富弼、韩琦等人 “同心辅政,以天下为己任”,在改革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他们总是 “开阁议事,坦诚布公”,从不因个人意见分歧而产生隔阂。富弼曾在给范仲淹的信中写道:“公之言行,坦荡如日月,使人见之而心悦诚服。” 这种坦荡的交往,不仅让改革派内部保持了高度的团结,更赢得了朝中中立派官员的理解与支持,为 “庆历新政” 的推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现代社会中的 “侃侃” 实践

在现代社会,“侃侃如也” 的处世智慧依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无论是职场协作、校园交往还是社区生活,都需要以坦荡真诚的态度对待地位相近的交往对象,实现互利共赢。

1. 职场中的 “侃侃”:平等协作的基石

在现代职场中,同事之间地位平等、职责互补,唯有以 “侃侃如也” 的姿态沟通协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营造和谐氛围。某互联网公司曾开展过一项关于 “职场沟通效率” 的调研,结果显示:在团队项目中,采用坦诚沟通方式的小组,项目完成效率比采用回避沟通或敷衍沟通方式的小组高出 40%,成员的工作满意度也提升了 35%。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侃侃如也” 的坦荡交往,是提升职场协作效率的关键。

现实中,有些职场人总抱着 “同行是冤家” 的心态,与同事交往时藏着掖着、勾心斗角。比如,在项目合作中故意隐瞒关键信息,担心同事抢了自己的功劳;在遇到问题时相互推诿责任,不愿坦诚面对失误。这种交往方式,不仅会导致项目进度延误,还会破坏团队氛围,最终让自己陷入孤立。相反,那些懂得 “侃侃如也” 的职场人,往往能在团队中脱颖而出。例如,某科技公司的产品经理小李,在负责一个新产品研发项目时,始终以坦诚的态度与设计、研发、运营等部门的同事沟通。当设计部门提出的方案与用户需求存在偏差时,小李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坦诚地分享自己的调研数据,与设计师共同分析问题;当研发部门遇到技术难题时,小李主动协调资源,帮助研发团队寻找解决方案。最终,这个新产品不仅按时上线,还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小李也因出色的协作能力得到了公司的晋升。

2. 校园中的 “侃侃”:同窗情谊的纽带

在校园生活中,同学之间的交往同样需要 “侃侃如也” 的坦荡。无论是课堂讨论、小组作业,还是社团活动,唯有直抒己见、坦诚相待,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收获真挚的友谊。某高校曾对毕业生进行过一项 “校园交往对职业发展影响” 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期间善于与同学坦诚沟通、协作完成任务的毕业生,进入职场后更快适应团队工作,职业晋升速度也比不善沟通的毕业生快 20%。

在小组作业中,“侃侃如也” 的交往方式尤为重要。比如,某大学中文系的一个小组在准备古代文学课程的期末报告时,成员们最初因观点分歧而争论不休。组长小王意识到,回避分歧只会导致报告质量下降,于是她提议大家 “坦诚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回避矛盾,共同寻找最优方案”。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成员们不再刻意迎合他人,而是直抒己见:有人认为应该从文学流派的角度分析作品,有人主张结合历史背景解读,还有人提出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入手。通过坦诚的交流,大家最终达成共识,将三种观点有机结合,完成了一份内容丰富、逻辑清晰的报告,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评价。这次经历不仅让小组成员收获了优异的成绩,更让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同窗情谊。

3. 社区中的 “侃侃”:邻里和谐的桥梁

在社区生活中,“侃侃如也” 的坦荡相待是营造和睦邻里关系的关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封闭,邻里之间的交往也日益减少,“同住一栋楼,互不相识” 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那些懂得以坦诚态度与邻里相处的人,往往能在社区中收获温暖与帮助。

某小区的居民张阿姨,就是社区中的 “热心肠”。她刚搬到小区时,主动上门拜访邻居,坦诚地介绍自己的情况,并询问邻居是否需要帮助。当邻居家的孩子无人照看时,张阿姨主动提出帮忙接送;当邻居遇到装修纠纷时,张阿姨坦诚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帮助邻居维权。久而久之,张阿姨与邻里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小区的邻里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在张阿姨的带动下,小区成立了 “邻里互助小组”,大家定期组织活动,分享生活经验,互帮互助。这种以 “侃侃如也” 的姿态建立的邻里关系,不仅让社区充满了温暖,也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四)“侃侃如也” 的核心:“诚” 与 “直” 的平衡艺术

“侃侃如也” 的核心,在于把握 “诚” 与 “直” 的平衡 ——“诚” 是待人真诚,不虚伪、不造作;“直” 是说话刚直,不拐弯抹角、不阿谀奉承。这种平衡,不是简单的 “直来直去”,而是在真诚的基础上,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既尊重他人,又坚守原则。

1. “诚” 是 “侃侃” 的根基

“诚”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中庸》中写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在 “侃侃如也” 的交往中,“诚” 是不可或缺的根基。只有内心真诚,才能在言行中展现出坦荡磊落的姿态;如果内心虚伪,即使表面上表现得从容,也难以赢得他人的信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北宋着名思想家程颢、程颐兄弟曾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 这种 “真实无妄”,体现在交往中就是不隐瞒自己的想法,不刻意迎合他人。比如,在与同事讨论工作时,真诚地分享自己的观点,即使与他人意见不同,也不隐瞒;在与朋友相处时,真诚地关心对方,不做表面功夫。只有以 “诚” 为根基,“侃侃如也” 的交往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沟通。

2. “直” 是 “侃侃” 的灵魂

“直” 是 “侃侃如也” 的灵魂,没有 “直” 的 “诚”,容易陷入 “老好人” 的误区,失去自己的原则。《论语?子路》中记载,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里的 “身正”,就包含了 “刚直” 的含义 —— 在交往中,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因为追求和谐而放弃立场。

但 “直” 并非 “粗直”,而是 “刚直有度”。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君子直而不绞,仁而不佞。” 意思是君子刚直但不尖刻,仁爱但不花言巧语。这种 “直而不绞” 的智慧,在现代交往中同样重要。比如,在指出同事的工作失误时,既要坦诚地指出问题,又要考虑到对方的感受,避免使用尖刻的语言;在与朋友产生矛盾时,既要直抒己见,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耐心倾听对方的意见,寻求和解。

3. “诚” 与 “直” 的平衡:君子之交的境界

“诚” 与 “直” 的平衡,是 “侃侃如也” 的最高境界,也是君子之交的典范。这种平衡,要求我们在交往中既要保持真诚的态度,又要坚守刚直的原则;既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又不放弃自己的立场。

明代思想家吕坤在《呻吟语》中说:“与人言,宜和气从容。气忿则不平,色厉则取怨。” 这正是对 “诚” 与 “直” 平衡的生动诠释 —— 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保持和气从容的态度,不因为 “直” 而变得气忿或色厉,这样才能让他人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实现有效的沟通。

二、訚訚如也:与上大夫言的恭敬与坚定

(一)“訚訚” 的语义解析与文化背景

“訚訚如也”,作为孔子与上大夫交往时的言行姿态,其内涵远比 “恭敬” 更为丰富。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为 “中正而敬慎也”,“中正” 体现了原则坚守,“敬慎” 传递了尊重态度,二者的结合,构成了 “訚訚如也” 的核心要义。从文字学角度来看,“訚” 字从 “言” 从 “银”,“银” 有 “洁白、纯净” 之意,因此 “訚訚” 可理解为 “言语洁白纯净,不偏不倚,既尊重他人,又坚守本心”。

在周代的政治体制中,上大夫属于统治阶层的上层,他们或出身贵族,或凭借学识与功绩获得高位,不仅掌握着重要的政治权力,还承担着为君主出谋划策、传承礼乐文化的职责。因此,与上大夫交往,不仅是个人之间的沟通,更是对政治秩序与文化传统的尊重。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致力于恢复 “周礼”,主张 “克己复礼为仁”,因此在与上大夫交往时,他既保持着对上位者的恭敬,又不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与道德原则,这种 “恭敬与坚定并存” 的姿态,正是 “訚訚如也” 的生动体现。

《礼记?曲礼上》中记载:“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这一礼制规范,决定了上大夫在社会等级中的特殊地位,也为与上大夫交往设定了基本的礼仪框架。但孔子并未将 “礼” 视为僵化的等级束缚,而是将其转化为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因此,“訚訚如也” 的恭敬,不是对等级制度的盲目服从,而是基于 “礼” 的内在修养;“訚訚如也” 的坚定,也不是对上位者的刻意对抗,而是基于 “仁” 的道德坚守。

(二)历史语境中的 “訚訚” 实践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许多仁人志士都践行了 “訚訚如也” 的处世智慧,在与上位者交往时,既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又坚守自己的原则与主张,成为后世敬仰的典范。

1. 孔子问礼于老子:恭敬求学中的坚定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这是 “訚訚如也” 的经典案例。老子作为当时着名的思想家、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学识渊博,对礼乐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属于孔子眼中 “上大夫” 的范畴。孔子为了深入学习周礼,特意前往洛邑拜访老子,在交往过程中,孔子始终保持着恭敬谦逊的态度。

据记载,孔子见到老子后,“俯而问礼”,虚心向老子请教关于丧礼、祭祀礼等方面的问题。老子对孔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面对老子的教诲,孔子没有反驳,而是恭敬地倾听,随后对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这番评价,既体现了孔子对老子学识的高度敬仰,也展现了他在恭敬求学中对自身思想的坚守。

小主,

老子的思想主张 “无为而治”,与孔子倡导的 “克己复礼” 存在一定差异,但孔子并未因老子的地位与学识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在请教完礼之后,孔子依然坚持以 “礼” 为核心的治国理念,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思想。这种在恭敬学习中不盲从、在尊重权威中守本心的态度,正是 “訚訚如也” 的精髓 —— 面对上大夫的学识与见解,既要虚心求教、尊重差异,又要坚守自己的思想内核,不随波逐流。

2. 汲黯面谏汉武帝:恭敬中的坚守原则

西汉时期的汲黯,以刚正不阿着称,他在与汉武帝这位 “上大夫” 阶层的最高统治者交往时,始终秉持 “訚訚如也” 的姿态,既保持对君主的恭敬,又坚守自己的政治原则,成为历史上着名的 “直臣”。

据《史记?汲郑列传》记载,汉武帝晚年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耗费大量民力财力攻打匈奴,导致民生凋敝。汲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一次,汉武帝召集群臣,宣称要推行 “仁政”,汲黯却当众说道:“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这句话直接点出了汉武帝的矛盾之处,让汉武帝当场 “默然,怒,变色而罢朝”。

事后,有人劝汲黯不要如此顶撞皇帝,汲黯却回答:“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这番话既体现了他对君主权威的尊重 —— 承认自己作为 “公卿辅弼之臣” 的职责,又彰显了他坚守原则的坚定 —— 不愿为了迎合君主而 “陷主于不义”。汉武帝虽然一时恼怒,但也深知汲黯的忠心,后来不仅没有降罪于他,反而更加敬重他的品格,曾说:“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汲黯的言行,完美诠释了 “訚訚如也” 的内涵:面对上位者,恭敬不是唯唯诺诺、曲意逢迎,而是以忠诚为底色,坚守原则,敢于直言进谏,帮助上位者纠正偏差,这才是对上位者真正的尊重,也是对国家与百姓的负责。

3. 魏徵劝谏唐太宗:恭敬与坚定的完美融合

唐代的魏徵,是唐太宗时期的名臣,他以敢于劝谏闻名于世,在与唐太宗的交往中,将 “訚訚如也” 的处世智慧发挥到了极致 —— 既对唐太宗保持着臣子应有的恭敬,又始终坚守自己的政治主张,成为唐太宗的 “一面镜子”。

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徵在任期间,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余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很多时候都直言不讳,甚至不惜触怒唐太宗。例如,唐太宗曾想修建一座宫殿,魏徵得知后,立即进谏,列举了历代君主因大兴土木而导致国家衰败的例子,劝唐太宗 “戒奢以俭”。唐太宗起初有些不满,但魏徵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耐心地向唐太宗分析利弊,最终唐太宗接受了魏徵的劝谏,放弃了修建宫殿的计划。

魏徵的劝谏,始终保持着恭敬的态度,他在进谏时,往往会先肯定唐太宗的政绩,再委婉地指出问题,既给足了唐太宗面子,又达到了劝谏的目的。例如,在劝谏唐太宗重视人才时,魏徵说:“陛下拨乱反正,功超前古,实宜进用贤良,以辅圣德。” 这种先扬后抑的方式,既体现了对唐太宗的尊重,又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主张。

唐太宗曾评价魏徵:“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这番评价,不仅是对魏徵个人的高度认可,更是对 “訚訚如也” 处世智慧的肯定 —— 面对上位者,唯有在恭敬中坚守原则,在尊重中直言进谏,才能帮助上位者明辨是非,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现代社会中的 “訚訚” 智慧应用

在现代社会,虽然没有了古代的 “上大夫” 阶层,但 “訚訚如也” 所蕴含的 “恭敬与坚定并存” 的智慧,依然在与领导、长辈、行业前辈等上位者的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职场中与领导交往:恭敬执行与理性建言的平衡

在职场中,领导作为团队的决策者,承担着统筹全局的责任,与领导交往时,需要保持 “訚訚如也” 的姿态 —— 既要恭敬地执行领导的决策,又要在发现问题时坚定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到 “服从不盲从,建言不越位”。

某企业的部门经理小张,就是一位深谙 “訚訚” 智慧的职场人。一次,公司领导提出了一个新的市场推广方案,要求小张的部门负责执行。小张在仔细研究方案后,发现方案中存在一个潜在的风险 —— 推广渠道过于单一,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面对这种情况,小张没有直接否定领导的方案,而是先组织部门员工按照方案的要求制定了详细的执行计划,向领导展示了自己执行方案的决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随后,小张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单独向领导汇报工作,在汇报完执行计划后,他坦诚地说:“领导,我们在制定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发现这个推广方案的渠道非常精准,但如果能增加一个线上社群推广渠道,可能会覆盖更多的目标客户,进一步提高推广效果。这是我们初步拟定的社群推广方案,想请您参考一下。”

领导听完小张的汇报后,对他的细心与专业表示认可,采纳了他的建议。最终,这次市场推广活动取得了远超预期的效果,小张也因出色的表现得到了领导的提拔。小张的做法,正是 “訚訚如也” 在现代职场中的生动实践 —— 对领导的决策保持恭敬,认真执行;同时,在发现问题时,以专业的态度、恰当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既尊重了领导的权威,又为团队的成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相反,有些职场人在与领导交往时,要么过于恭敬,对领导的决策盲目服从,即使发现问题也不敢提出,最终导致工作失误,影响团队业绩;要么过于傲慢,不尊重领导的决策,随意否定领导的想法,导致与领导关系紧张,难以在团队中立足。这两种极端的做法,都违背了 “訚訚如也” 的智慧,不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

2. 学术领域与前辈交流:谦逊学习与独立思考的结合

在学术领域,行业前辈往往拥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和丰富的研究经验,与前辈交流时,需要秉持 “訚訚如也” 的态度 —— 既要谦逊地向前辈学习,汲取他们的学术智慧,又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崇拜前辈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

某高校的年轻教师小李,在从事历史学研究时,一直以着名历史学家王先生为榜样。为了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小李经常主动向王先生请教问题,每次请教时,他都会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将自己在研究中遇到的困惑有条理地整理出来,虚心听取王先生的意见。王先生也非常欣赏小李的谦逊与勤奋,经常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分享给小李。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王先生提出了一个关于某历史事件的新观点,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广泛关注。小李在认真研究了王先生的观点后,发现其中存在一个逻辑漏洞 —— 王先生的观点主要基于文献资料,但忽略了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据。面对这种情况,小李没有因为王先生是行业前辈而回避问题,而是在研讨会的提问环节,恭敬地说:“王老师,您提出的这个观点非常有启发性,让我深受启发。不过,在我的研究中,发现有几份考古报告中的实物证据,似乎与您的观点存在一些差异,我想向您请教一下,这些实物证据是否可以纳入我们的研究视野中呢?”

王先生听完小李的提问后,并没有生气,反而对小李的独立思考能力表示赞赏。他笑着说:“小李,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我在研究时确实忽略了这些考古证据。学术研究就是这样,需要不断地交流、碰撞,才能不断完善。我们之后可以一起深入研究这些考古证据,进一步完善这个观点。”

在王先生的指导下,小李与王先生合作撰写了一篇学术论文,将文献资料与考古证据相结合,对那个历史事件进行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论文发表后,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小李的做法,正是 “訚訚如也” 在学术领域的体现 —— 对前辈保持谦逊,认真学习前辈的学术成果;同时,保持独立思考,敢于对前辈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质疑,在交流与碰撞中推动学术的进步。

3. 家庭生活与长辈相处:孝顺恭敬与理性沟通的统一

在家庭生活中,长辈作为家庭的长者,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与长辈相处时,需要践行 “訚訚如也” 的智慧 —— 既要孝顺恭敬,尊重长辈的生活习惯和人生经验,又要在观念存在分歧时,以理性的方式与长辈沟通,避免因盲目顺从或激烈对抗而影响家庭和谐。

大学生小王在毕业后,面临着职业选择的问题。小王的父母希望他能回老家考公务员,认为公务员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是 “铁饭碗”;但小王却对互联网行业充满兴趣,希望能去一线城市的互联网公司工作,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面对与父母的观念分歧,小王没有与父母激烈争吵,也没有盲目顺从父母的意愿。他首先认真倾听了父母的想法,对父母的关心表示理解和感谢:“爸妈,我知道你们希望我考公务员,是为了我好,担心我在外面工作辛苦,没有保障,我特别感谢你们的关心。”

随后,小王向父母详细介绍了自己对互联网行业的了解,以及自己的职业规划:“爸妈,我在大学期间就一直在学习互联网相关的知识,还在互联网公司实习过,我非常喜欢这个行业的工作氛围和发展前景。我知道去一线城市工作会很辛苦,但我已经做好了准备,我想趁着年轻,为自己的理想拼一把。而且,现在互联网行业发展很快,只要我努力工作,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很大,不一定比公务员差。”